【即時短評】少了「繁花」的台北國際書展

香港导演王家卫的上海方言电视剧「繁花」大红,「繁花」原着小说作者金宇澄曾是2018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得主。记者陈宛茜/摄影

今年开年最热的影视话题莫过于香港导演王家卫的上海方言电视剧「繁花」,原着也引进台湾。「繁花」原着小说作者金宇澄身为2018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得主,论话题性本该是今年台北书展最应力邀来台的贵宾,碍于诡谲的两岸关系只能「书到人不到」。今年参加台北国际书展的大陆作家也创下「零参展」的历史纪录,「繁花」金宇澄在台北国际书展的缺席,反映了台湾与台湾出版在「国际化」上避而不谈的问题与困境。

原来以为实体书展在数位时代即将成为「时代的眼泪」,今年的台北国际书展反而逆势上扬,展位设计与活动、人潮均较以往精致与热闹。台北市出版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赵政岷认为,经此一役,台北国际书展做为「阅读出版活动盛会」的地位已全然确立,读者逛展的体验与出版社参与的满意度都很高,甚至已盖过纯购书和销售的需求,在销售和阅读推广之间找到平衡点,台北国际书展应可长长久久走下去。

台北市出版商业同业公会也喊出「一年不应只有一个书展」的口号,决定在7月5日于世贸一馆举办为期四天的首届「台北城市书展」,和台湾出版公会全联会的「台北国际童书展」同档期同场地展出,等于联手打造迷你版的台北国际书展。这代表台湾不仅需要实体书展,还需要更多实体书展。

为什么在手机时代,我们还需要实体书展?新经典文化总编辑叶美瑶认为,这几年实体书店不断关门,书展成为纸本书主要的销售管道,出版社也醒悟卖书必须「靠自己」,因此在书展卯足劲办活动。赵政岷则说,出版社参加书展办讲座,是因应作者的「想要」与读者的「需要」,即使在数位时代,读者和作者的面对面交流依然有其必要。

和台湾其他书展相较,台北国际书展的独特在于「国际」两字,在文化部的支持下,每年都有几十个国家派代表参展。不过,随着两岸关系紧张,这几年参加台北书展的大陆作家愈来愈少,今年甚至没有任何大陆作家参展。曾有一段时间,台北国际书展以「国际进入华文世界的桥梁」自居,动辄几十个大陆作家参加,和今年的「零」参展形成强烈对比。

华品文创总经理王承惠指出,台湾去年10月开放大陆业者来台观展,今年台北国际书展终于恢复了简体馆,但来台的大陆出版业者都被要求「低调」,人数也大不如前。在这样的气氛下,不论是书展基金会和出版社,都不可能邀金宇澄来台;就算邀了,金宇澄恐怕也不会来。

大陆出版人不来台,吃亏的其实是台湾。同为华文世界,大陆理应是台湾输出版权的重要输出国;台北国际书展过去是大陆业者洽谈购买台湾书籍版权的重要窗口,近年却近乎封关。台湾一直以出版的多元与自由为傲,但如果连作为国际窗口的台北国际书展都无法突破政治的藩篱,又如何展现台湾出版的「繁花」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