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智聚力献良策 共谋发展绘蓝图

编者按:在1月7日开幕的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刘朝阳等8位市政协委员作了大会发言,6位市政协委员作了书面发言,聚焦娄底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群众关心、期盼的民生实事等话题建言献策。市委书记邹文辉,市委副书记、市长曾超群对提案工作高度重视,认真审阅了发言资料,并作了重要批示。现将14位委员发言刊登如下:

勇逐银发大浪潮 开拓经济新蓝海

刘朝阳

2024年被誉为“中国银发经济元年”。国办1号文件吹响了发展银发经济的嘹亮号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娄底如何乘风破浪,拓展“浩瀚蓝海”,逐浪“银发大潮”,抢跑“黄金赛道”,值得我们去积极探索,躬身践行。

搭顶层柱梁,夯银发经济根基。建议以建设老年友好城市为总揽,落实国务院“银发经济26条”,出台娄底特色“银发经济若干条”,形成相互协调、功能耦合的银发产业政策体系,推进政策系统集成。同时,制定土地、信贷、税费、人才等要素保障政策,建立配套机制,确保政策落地有声。

壮主体筋骨,绽银发经济繁花。以娄底“材料谷”崛起为“蓝本”,依托娄底城南医院的专业实力和“康养谷”的规划“蓝图”,围绕六大银发产业,全力打造中部地区银发经济产业园。

畅消费血脉,通银发经济循环。持续开展银发经济消费月活动,挖掘银发群体消费潜力,激发消费活力。深入研究政策,为项目建设、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提供保障。积极引导老年人转变消费观念,精准开发细分市场,满足个性化需求。强化市场监管,打击涉老诈骗,建立诚信体系,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机遇 助力“制造”走向“智造”

吴华

2024年,人工智能所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拉开序幕,国内外人工智能趋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娄底号称“十里钢城”,坐拥1200万吨钢铁产能,在“新材料”产业发展上有着天然优势。我市应当积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加速推动“娄底制造”向“娄底智造”升级,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发挥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示范效应。通过在娄底智能化改造的标杆企业中建立智能化生产线作为示范点、定期举办智能制造论坛和研讨会、编制智能化改造指导手册等方式,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和指导。同时建立娄底智能制造评价体系,对市内企业的智能化水平进行评估,激励企业持续改进和提升。

完善配套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成立智能制造专项基金,激励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参与智能化升级;联动多部门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本和风险。

在“材料谷”科创中心中单独成立数智化技术创新中心,作为技术合作及信息交流的基础设施。同时,加强产业链信息共享,促进合作互通,利益共赢。通过建立企业技术难题“揭榜挂帅”直报通道、深化“双招双引”工作等方式,构建全市统一的人才数据业务闭环。

挖掘“湖湘之魂” 推动娄底中心城区文旅品牌建设

傅小松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推动“两个融合”命题“同题共答”,先后在新化、涟源、双峰连续成功举办三届旅发大会,大大推动了全市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从2025年起,全省旅发大会将改为每年举办两次。娄底市申办、承办全省旅发大会已进入倒计时。为此,我建议:

挖掘“湖湘之魂”,打造娄底文化地标。一是完整性、原貌性修复陶龛学校。二是进一步加强娄商文化研究、加快建好娄商主题公园和娄商博物馆。三是建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博物馆,打造以工业研学、工业旅游为主的湘中钢铁小镇。

展示“湖湘之韵”,打造特色文旅线路。一是以开发湘军故里为支点,打造“历史文化游”。二是建设游学首站为重点,推出“红色研学游”。三是改造娄底老街为原点,激活“休闲度假游”。

凸显“湖湘之心”,建设区域旅游集散中心。通过建设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文旅设施建设、丰富文旅特色商品等方式,将娄底中心城区打造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将娄底市建设成近悦远来的文旅名城。

降低物流总成本 提升营商大环境

肖军

目前,广泛应用物流科技设备和信息化系统已成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的关键。为顺应物流科技行业的发展趋势,降低娄底物流总成本,提升营商大环境,特提出以下建议:

比学赶超,应用物流降本增效新技术。建设娄底智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让中小物流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免费接入,降低信息化使用门槛;以运营补贴等方式,推动无人机、无人车、无人分拨设备、仓储货到人设备、人形机器人等物流硬科技产品在娄底物流企业应用。

政策护航,试行物流营商环境新举措。加大物流专项资金投入。整合各种政府资源,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以百亿投入撬动万亿物流总额;全面梳理娄底市物流领域管理制度和税费,以一站式、简单易行、流程清晰、以教代罚为主,减轻企业和从业人员负担。

因地制宜,打造娄底物流发展新模式。进一步加大创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力度;设立娄底物流快递产业引导基金,加大招引物流快递龙头企业力度;投资建设大型区域性仓储及分拨中心,降低企业仓储和分拨成本;整合娄底全域快递需求,以政策补贴等方式统一与快递企业谈判,以市场规模换取快递费用降低;充分发挥公交都市功能,全面推进农村客货邮数智化建设。

“应用+制造”双轮驱动 发展娄底低空经济

颜燕飞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2020年9月,湖南成为全国首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2023年10月,娄底桥头河机场建成投运,2024年12月,娄底市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城市软实力研究院(济南)进行了交流。为娄底开展空域试点、场景应用、产业配套、技术研发等打下良好基础。建议:

加快推进桥头河机场嵌入省内快速物流网络,参与价值高、运送时间紧的物品的末端配送;开通大熊山、紫鹊界、湄江、龙山和曾国藩故居等景点间的“交通+体验”飞行线路;推广无人机服务丘陵山区的农林植保、巡查,以及肥料、农林产品的运输,并将无人机纳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范围。

谋划发展电动旋翼无人机制造业,可单选载重约100kg的电动旋翼机大量生产。关键是要选准目标,生产可适应丘陵山区的高价值无人机。

加快打造大湾区高端制造配套基地、低空经济试点飞地。以先进材料为基础生产飞行器零部件;建设桥头河通航小镇,开展服务、维修和试飞服务;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无人机产业园;推进机场、航务、维修、无人机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打造全链条、特色化低空经济实用型人才基地。

发展氢能产业 赋能娄底发展

潘树林

今年1月1日,我国首部《能源法》正式施行,氢能正式纳入与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同等管理的范畴。娄底作为传统的工业强市,可抢抓机遇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提前进行氢能产业布局,赋能娄底发展,引领地方经济实现绿色转型。

尽快出台我市氢能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各部门积极促进氢能产业链“制、储、运、加、用”协调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对氢能产业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用好降碳减排支持政策,为氢能企业提供金融扶持。规划建设氢能产业园,为未来打造湖南及国家级氢能示范产业园奠定基础。

规划建设储氢站、加氢站与输氢管网等氢能产业的基础设施。积极引进三一氢能有限公司在娄底沪昆高速出口附近规划建设加氢站。协调制氢企业、用氢企业共同规划建设从制氢企业到用氢企业的输氢管网及储氢站,提前规划娄底到长株潭的输氢管道,为长株潭用氢企业提供稳定的气源。

在湖南省《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和细化我市的政策措施,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方式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积极对接省发改委的“一港两廊多区”氢能发展规划,争取更多省级层面和国家层面的政策和产业布局的支持。

推动“三医”联动“六医”协同 促进医卫事业高质量发展

张艳红

党中央、省委十分重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全面提出,将“三医”联动“六医”协同集成改革列为新发展阶段深化医改的重点任务。娄底作为试点地市之一,肩负着探索和创新推进医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建议:

优化医改领导小组,设立联动专班,统筹“三医”管理,将医改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与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建立齐抓共管工作机制与联席会议制度,及时通报任务进展,纠正协同“偏差”;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与治理能力建设,平衡部门职能与理念冲突,修正联动“误差”。

落实“名医健娄”战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与疑难重症诊疗能力;推进紧密型城市和县域医疗集团建设,促进优质资源下沉与均衡布局;探索科学合理的DIP支付标准,实行全市统一的DIP病种分值点值。

推动“三医联动一张网”数字生态建设,统一数据标准,提升信息互通共享层级,融入全省“六医联动”体系;深入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加强药耗招采、价格调整、医教研、薪酬制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深层次问题剖析,优化政策衔接联动,形成串联闭环;加强联合监管,规范医疗行为,营造共话医改、共促医改的良好氛围。

发掘涟水文化价值 彰显娄底文化自信

吴石坚

涟水,流经涟源市、娄星区、双峰县北部,为湘江中游一大支流。涟水流域的人民饱经历史沧桑,秉承坚刚之气,具备了“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死仗”的血性精神,形成了“经世致用、忠义血性、敢为人先、善作善成”的优良品格,涟水文化的精髓要义就是湖湘文化的内核,代表着娄底是湖湘文化核心高地。为此,建议:

充分发掘涟水文化的价值,打造文化共同体,彰显娄底文化自信。广泛开展涟水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为涟水历史文化的抢救和保护打下坚实基础。组建专业研究团队,对涟水文化内涵、外延、载体、表现形式、价值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规划建设引领推动,把涟水流域打造成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流量聚集地、湖湘文化展示传承的核心高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组建专门力量,规划建设涟水文化公园,争取将其纳入长江国家公园建设体系。

打造三条线路。把陶龛学校、曾国藩故居、蔡和森故居等历史文化遗址连点成线,形成一条充满湖湘文化韵味的涟水文化精品路线。以河为线、以园为珠、以城为面、线面结合,打造一条助力“材料谷”腾飞的黄金经济带。推进河道治理和维护工作,实现自然景观与涟水文化深度融合,打造一条生态风光带。

挖掘锡矿山工矿旅游资源 创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阳卫龙

冷水江市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为国家建设和地区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地下资源长期过度开采,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锡矿山地区在全力开展污染整治和生态修复的同时,深度挖掘工矿、红色、地质、生态等独特文化资源,打造了锡矿山工矿旅游区。建议娄底市委、市政府将锡矿山工矿旅游区创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力推进。

支持整体科学规划。科学制定锡矿山锑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业旅游发展规划,把总体规划和锑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文化遗址保护和开发规划等有机结合。同时加强政策引领,科学绘制发展蓝图。

强化部门协同支持。建立由政府主导,文旅广体部门牵头,发改、财政等部门协同支持的锡矿山工业旅游发展工作机制,发挥部门优势,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加快基地开发创建。支持和指导挖掘锡矿山地区文物资源,将锡矿山工矿旅游区打造成以工业旅游为主,集“工矿旅游+红色教育+地质科普+生态修复文化”为一体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加快推进我市数字化转型 提升娄底工业整体竞争力

魏志军

2024年,我市推进数字化建设又取得新的成效:设立政府数据局,成立国有数据公司,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议进一步加大转型力度。

一要抓住我市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这一机遇,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和各级资金管理使用,进一步推动我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娄底工业整体竞争力。

二要一体化推进数据、算法和算力的应用。一是尽快完成我市老旧小散机房的归集和数据共享,推动企业通过市场手段进行数据归集。二是着力构建我市专属的硅钢、陶瓷、农机等行业特色的基础模型。三是采用规划预留、伺机而建的方式,提前规划布局算力中心。

三要完善政策机制。一是通过保证专款专用、地方政府及时将资金配套到位、根据工作需要适度提前拨付企业、重奖转型试点中的标杆企业、建立督察机制等手段,确保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奖补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二是以目标为导向,规划建设数字化样板城市,打造一个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1个以上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国家标准,实现同北京大学等科研院校及行业领军企业的有效合作。三是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逐年优化部门之间的协同。

推进农地流转交易 助力农业规模经营

李湘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我市要积极对接政策,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完善产业规划及空间布局。将水源条件好的地段,纳入粮食生产核心区。搞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统一规划布局,实现一县一特、一乡一品的产业发展目标。

做实农地流转服务平台。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流转服务与管理网络,明确市、县、乡农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职能职责,实现专人专岗。依托农经信息网,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和流转信息平台,明确流转的操作程序,规范农地流转合同。

强化村支两委主体责任。建立村级农地流转服务点,明确一名村干部为服务管理员,负责农地流转信息报送、流转合同的鉴证,加强农地用途监管。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农户承包土地,统一开展高标准农田、机耕道、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集中连片、设施完善、便于机耕、旱涝保收的良田良土。

积极推行农地产权数字化。以村为单位,将耕地现状进行航拍,绘制成红线图,分别由乡镇、村建档保管,将承包土地数字化。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努力创建娄底职业教育本科院校

周丽华

职业本科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承担着培育高层次、高质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及服务创新型国家、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大责任,职业本科是未来趋势。根据教育部官网公布的信息,目前全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共计51所,其中24所职业本科学校设置在地市级城市,占比47%,全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开始了加速度。

娄底市设置有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娄底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娄底潇湘职业学院等三所高职高专学校,另外还有设置在各县市区的10余所中职学校。抢抓历史机遇,乘势而上积极创建娄底职业教育本科院校,意义重大,可以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尽早成立市级创建娄底本科职业院校领导机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统筹协同,紧跟全国职教本科创建工作节奏。二要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建议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创建娄底职业本科院校,整合娄底职业教育资源,整体规划校园建设征地,增加教学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投入。三要对标对表,逐项落实。对照职本设置任务梳理核心指标、重点指标、亮点指标,制订实施路线图和工作任务表,逐项逐条进行细化落实,全力以赴创建娄底职业教育本科院校。

打造特色精品民宿 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刘燕

民宿作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重要载体,不仅是新型旅游消费方式,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推动力量。娄底拥有独特的区域特色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通过打造一批高质量、特色精品民宿,可以提升游客的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实现文旅融合,推动旅游行业转型升级,引领娄底旅游消费的高质量发展。建议:

完善顶层设计,精准助推发展。建立娄底市民宿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统筹研究、协调解决民宿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大力引进知名民宿品牌企业与政府平台公司合作参与民宿开发建设与经营管理,做大做强娄底旅游民宿品牌。出台民宿创新发展激励政策,优化民宿集聚区专项奖补和品牌民宿引进补助。

鼓励全域推进,扎实特色架构。出台《娄底市民宿管理办法》,保障旅游者与民宿经营者合法权益。创建娄底民宿的品牌主题、识别系统,在“统”的基础上,注重“分”的个性化、品质化。制定人才激励政策,有效促进民宿产业理念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

统筹系统营销,激发市场活力。加强与知名旅行社的合作,做好民宿推介和客源组织。全面梳理人文历史资源,深挖本土文化内涵,将其融入项目建设,塑造独具特色的“地标”。提炼民宿文化,通过短视频、宣传片等方式,做好宣传推广。

打造湘中非遗一条街 促进全市文旅深度融合

王卫光

娄底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为进一步扩大娄底非遗影响力,促进全市文旅深度融合,经过实地考察调研,建议将娄底老街打造成以非遗展示、传承体验、教育培训、产品研发为主,传统老手工艺技艺、各县市区土特产美食为辅的“湘中非遗老手工艺美食一条街”。

一是依据娄底史料记载,修建码头船舶岸堤,恢复往日水陆通商要地的繁华,并运用现代光影技术等,将娄底老街打造成“不夜城”。二是入驻新化山歌、梅山武术、梅山傩戏、涟源湘剧、溪砚制作等极具代表性的非遗和新化水酒、花桥牛肉干、涟源南粉合菜、永丰辣酱等土特产。三是大力支持生产具有娄底本土特色的各种传统手工艺制品在该街展示售卖,集中展示娄底非遗技艺。四是召集能歌善舞的娄底知名度高、粉丝量多的本地网红团队,不定期通过文艺表演、歌舞巡游等与游客互动的形式,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带动娄底非遗、土特产、美食、老手工艺品推广。

一审:王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