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还是失速?活力集团的港股之路能否跑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雷若馨 深圳报道
正在港交所门外排队的活力集团,突然被“踹了一脚”。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称,有消费者反映使用高铁管家、航班管家App购票时,一些增值服务存在默认勾选情况,且难以取消。
资料显示,上述两个平台隶属于——活力集团。该公司总部位于深圳,其业务主要由旅行相关服务、线上营销服务、数据及技术服务三大板块组成。
此前,一站式综合出行平台——活力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活力集团”),于10月29日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招商证券国际和民银资本为联席保荐人。
这是一个覆盖广阔的平台。截至上半年末,活力集团服务遍及逾220个国家和地区的逾5000个机场,包括逾3000个国内火车站及为逾40万家酒店提供预订选择,旗下平台注册用户累计超过1.74亿人。
自2009年成立后,活力集团陆续推出了航班管家、高铁管家两大产品,并分别为中国首个为旅客提供实时航班动态信息的移动应用、中国首个可提供动态高铁信息及高铁票订购服务的移动应用。
接连的“中国首个”,使活力集团颇受资本看好。成立的第二年,活力集团便收到由红杉资本领投的500万美元A轮融资。此后的14年,活力集团又完成了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经纬创投、民航基金、山东高速等一众知名资本,堪称“豪华”。据媒体统计,其累计获得超过14亿元人民币和近3000万美元融资。
早在2017年9月,活力集团就以活力天汇为主体在新三板挂牌。2019年5月,公司又向深交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然而,2020年,普华永道出具报告指出,活力集团2018年的财务报告存在重大会计差错。在更正后,活力天汇2018年的业绩“变脸”,由盈利352万元转为亏损344万元。
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疫情冲击,2020年度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同比下降超52%。2020年上半年,活力集团的出行服务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近三成。
2021年2月,公司因“考虑到新三板的买卖活动、股份流动性及品牌知名度可能无法符合预期”而主动摘牌。同年7月,随着活力集团自愿终止A股上市申请,其资本化进程被按下暂停键。
直到疫情结束,活力集团迎来复苏活力。
2023年,中国旅游业在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的落地促进下迈进了爆炸式回弹。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出游人次48.91亿,同比增长93.3%。以旅行相关服务为支柱业务的活力集团,也在其中分得一杯羹,扭亏为盈。
退市3年零8个月后的活力集团卷土重来,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试图从上市条件相对宽松的港股再入资本市场。
经媒体计算,除未有披露的2020年,2014年至2023年的9年间,其亏损超过8.5亿元,仅有2019、2023年实现盈利。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活力集团实现营收3.44亿元、2.80亿元、5.02亿元;净利润-3.58亿元、-75.8万元、5930万元;毛利率49.8%、47.1%、56.8%。
虽然外部环境已经向好,自身业绩也开始回暖,但活力集团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当其冲的便是业务单一问题。旅行相关服务为活力集团主要业务支柱,常年营收占比超80%,2024年上半年更是达到89.5%。其中,交通票务服务占比为73%。
作为业务营收支柱中的支柱,票务服务主要依靠机票和火车票盈利。在机票业务中,活力集团按票价比例收取佣金。在火车票业务上,公司通过加速包、选座优先、余量监控等增值服务收费。
然而,各项增值服务的植入似乎过于激进,引起了消费者一定程度的反感。公开平台上,已有质疑其抢票加速包“智商税”、霸王条款、强制收费、退票改签费不合理等。
事实上,第三方交通订票平台收费乱象并非活力集团旗下独有,但陷入舆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会因为其业务的单一而放大。
此外,虽顶着“中国首个”的光环,在旅游出行平台这个高度集中的市场中,与各大巨头同台竞技的活力集团依然稍显乏力。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以2023年的总交易额计,活力集团为中国一站式综合出行平台中第二位、机票领域五大第三方平台之一、火车票领域三大第三方平台之一,市场份额分别为1.2%、1.5%、2.2%,远落后于位居首位的携程。相同市场中,携程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1.6%、26.8%、17.8%。
今年上半年,活力集团实现营收2.81亿元,同比增长22.6%,毛利率也较2023年度有所上升。不过,期内销售及营销开支大幅增加37.5%,达到6265万元。导致其净利润不增反降,较去年同期减少0.96%。
活力集团在招股书中表示,此次港股IPO拟募集的资金,将用于增强公司研发能力、在业务中营运中扩大AI的应用;扩展全球足迹;丰富提升产品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