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投资诈骗 连3年财损第一
去年诈骗案件统计出炉,假投资金额逾53亿,占整体逾六成,其次是解除分期付款8.5亿元。图/本报资料照片
2023年诈骗案件前三名
投资诈骗事件猖獗,内政部发布2023年诈骗案件统计,发生件数前三名依序为「假投资」、「假网路拍卖」及「解除分期付款」。其中,「假投资」诈骗案件所造成的民众财产损害金额高达53.4亿元,占整体诈骗财损逾六成,连三年蝉联诈欺财损金额第一名。
内政部表示,2023年投资诈欺案件造成的财损金额高达53.4亿元,占60.2%居冠,其次是解除分期付款财损8.5亿元,占9.6%;第三名是假冒公务员,虽然发生件数是排名第九,但财损却高达5.7亿元,占6.5%。
若以发生案件数来看,2023年的投资诈欺共11,719件,占30.8%;其次是假网拍诈骗8,346件,占21.9%;第三名则是解除分期付款,全年共有6,992件,占整体18.4%。
内政部分析,投资诈骗集团的惯用手法,主要是冒用名人的名义成立投资LINE群组传送飙股讯息,标榜稳赚不赔、高报酬零风险诱使下载投资软体APP,初期小有获利,等民众加码投资后便音讯全无。
内政部强调,任何号称有「内线交易」、「稳赚不赔」的管道一定就是诈骗;投资必定有风险,在投资前应先做足功课并循政府认证的官方管道进行投资。
案件数排名第二的是「假网路拍卖」,内政部说,诈骗集团看准民众捡便宜心态,在拍卖网站或脸书社团推出低于市价商品,等买家下订汇款后就失去联络。
内政部表示,民众应选择具第三方支付功能的正规网购平台,不要与卖家私底下用通讯软体交易;此外,贩售商品的价格若明显低于市价,则属诈骗可能性极高,也须多留意。
第三是「解除分期付款」,藉假冒客服及银行人员,向民众谎称有笔交易被误设为连续扣款,要求操作ATM或网路银行进行「解除分期付款」等诈骗形式也相当常见。
此外,内政部指出,近期也出现「假买家」骗真卖家的诈骗手法,假买家藉攀谈表达想购买商品,请卖家于购物平台开设卖场,并以「无法下单」及平台要求卖家先做「签署金流协定或帐户认证」为由,传送伪冒的连结或QR Code给卖家,民众按照指示操作后,旋即收到假冒银行客服的来电,一步步落入诈骗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