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5曝光 台海新威胁

(图/腾讯网)

中共军媒(微博)近期刊登最新图像,预告了新型战机歼-35,即将于「珠海航展」上亮相。而歼-35的研制显示出中共在隐形战机技术上的重大进展,然而在深入分析其技术与战术应用后,仍显示出多重技术挑战,这些挑战可能影响其实战能力及在亚太军事平衡中的角色。

首先,歼-35的隐形技术虽有所提升,但在稳定性与耐用性方面仍有不足。其机身表面采用雷达吸收材料(RAM)以降低雷达反射截面,但此类材料在极端环境中的稳定性可能有限,随着气候或战场环境的变化,隐形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若歼-35在长时间或高强度战斗中运作,其隐形优势可能会逐渐减弱,面临被先进雷达系统探测的风险,进而削弱其在敌后渗透或高威胁空域中的存活率。

其次,航电系统的整合性是歼-35作战效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其航电系统的数据融合技术及处理速度尚有待进一步优化。歼-35装备了主动电子扫描阵列雷达(AESA)与红外线搜索与追踪系统(IRST),具备远距离多目标探测和精确锁定的能力。然而,歼-35的航电系统在即时数据整合和处理方面可能仍有不足,难以在高强度空战中实现快速反应与精准决策。

其三,动力系统方面,歼-35的发动机性能仍然是其限制之一。据评估,歼-35配备的涡扇-13型发动机在推力、燃油效率及寿命上相较西方的F135发动机略有不足,这使歼-35难以进行超音速巡航,直接影响其在高空和高机动中的作战灵活性。当面临速度与灵活性更高的先进战机时,歼-35的动力劣势可能会限制其在空战中的机动能力。此外,涡扇-13的寿命短且需频繁维护,对歼-35的前线部署与长期作战支持将构成负担,这在战斗轮换和前线持续部署的环境中可能放大其劣势。发动机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是歼-35增强作战持久性与灵活性的关键。

然而,歼-35的战术定位虽具备多用途,但在携带武器数量及隐形设计上的限制可能影响其持久作战效能。作为隐形战机,歼-35的弹舱空间受限,携带的武器数量有限,难以在持久作战中支援多次任务打击。歼-35在短期内可执行对敌高价值目标的突袭,但无法支援长期作战中的多次打击需求,这会限制其在实战中的应用灵活度。

进一步言,从区域战略的角度看,歼-35的部署确实加强了中共在亚太地区的空中吓阻能力,但其在技术上尚处于发展阶段,难以对亚太地区构成全面的空优压制。潜在对手可能针对歼-35的隐形弱点加强反隐形技术,并持续提升防空系统,以应对此类新型威胁。

若中共未能在短期内解决隐形材料的稳定性、航电系统的整合与发动机性能等问题,歼-35的实战效果和战略吓阻价值将受到限制。反之,若取得突破,歼-35的整体作战效能将会增强,对亚太地区空中战略格局或有深远影响。(作者为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