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万华昔日繁华盛况 艋舺慈惠医院列北市历史建筑

台北市文资会今审议同意将艋舺慈惠医院及旁边两栋建物指定为北市历史建筑。(蔡宗颖摄)

台北市政府今召开文资会审议艋舺慈惠医院及邻栋建物文化资产价值,慈惠医院创办人孙子王培仲代表王氏家族自行提出申请,希望将本栋历史建筑指定为台北市历史建筑,保存老建物见证历史变迁的文化价值,经过文资委员审议后同意指定为本市历史建筑。

艋舺慈惠医院现址为康定路85号,坐落于康定路及贵阳街二段转角,与邻栋康定路85号、贵阳街二段117、119号同为日剧时期所建,曾共同见证艋舺地区早期繁华历史,因此文资会今日一并将该区4栋建筑一并纳入审议。

成员代表王培仲表示,看到康定路100号四连栋建筑遭拆除后,认为有必要保存艋舺历史建物,同时为王氏家族做出贡献,因此在今年2月自主向文化局提报申请,希望将其祖父创办的艋舺慈惠医院列入文化资产,重现艋舺往日风光。

艋舺慈惠医院由他祖父王式玉创办,他祖父从台湾总督府医学专门学校(现台大医科)毕业后,于1930年成为如水社艋舺附属医院创立委员,而该院现址即为现直辖市定古迹艋舺谢宅。如水社为板桥林家所创立,当时于人文、政治及医学方面都做出相当贡献,艋舺附属医院业务结束后,王式玉自行创立艋舺慈惠医院,不过他在1944年受日军征召成为神靖丸号军医,不过不幸在越南外海遭到击沈,医院就此没落。

王培仲指出,因当时艋舺慈惠医院无人接手而开放出租,且屋顶曾受台风侵袭摧毁,上层房舍也曾布满广告看板,无人闻问,不过经过调查发现,该栋医院可能是目前日籍军医中,现存唯一仍保留医院限制的建筑,因此希望能借此重现往日风华、并结合周边历史街屋、庙宇让万华再次繁荣起来。

隔壁贵阳街二段117号屋主则表示,在看到王氏家族对当地历史价值的贡献后,也感同身受,希望能保存当时人称台北第一街的风貌。建筑师则指出,该区仍保留当时洋楼牌楼原始样貌,尤其2楼有少见的拱形窗户,拱顶也有少见拱心砖,是贵阳街上唯一具拱形造型的建筑,与贵阳街119号共同呈现艋舺早期街屋完整单元样貌。

他进一步提到,该建筑的骑楼与下水沟皆为日治时期因应台湾风土气候及改善卫生环境的现代设施,具有当代指标性意义与科学价值,且117、119号皆有太子楼的屋顶构造,认为可能是为了做病房通风使用,因此117、119号有可能为隔壁艋舺慈惠医院附属病房。

民众李先生表示,老建筑乘载了艋舺的历史记忆,以前艋舺有许多医院,但1970年代开始被逐一拆除,无法妥善保留,因此艋舺慈惠医院对当地而言别具重要性。而康定路到日治时期市区改正后才出现,当时路上出现许多日本仿欧式街屋,不过现在却寥寥无几,他担心,若这些建物都被拆迁,康定路还剩什么?

他也说,艋舺慈惠医院位于艋舺正中间,许多不了解当地的人以为当地的中心是龙山寺或剥皮寮,因此他希望透过保存历史建物的方式,让民众了解当地早期其实是绕着慈惠医院发展的,另外,康定路车流量高于西园路,人潮众多,希望保留慈惠医院容貌保留后,当地人对外不再只能说,艋舺什么都没有。

民众吴先生则说,当地许多老建筑因为拆除或道路拓宽工程而改变,慈惠医院位于贵阳街东段,而因为马偕博士曾在这条街宣教、建立医馆,因此当地不只是艋舺发展的起源,更是见证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位置。从祖师庙到后来西方传教士来台宣教,以及当时王氏家族所设的慈惠医院,都对当地发展做出莫大贡献,因此他希望保留医院样貌,传承艋舺昔日风光。

不过因为康定路83号原始样貌已遭改变,因此经过审议后,仅同意指定康定路85号的慈惠医院及贵阳路二段117、119号为本市历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