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响水:黄河故道薄弱区蝶变富民示范区
本文转自:新华每日电讯
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北部的响水县,曾是古淮河入海口,黄河夺淮入海后逐渐淤积成陆,因地处偏远、土地盐碱化,故道片区一度贫困落后。近年来,当地结合黄河故道片区各乡镇实际,培育粮食生产品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昔日经济薄弱区焕发新颜,蝶变为乡村振兴富民示范区。
年关将近,外出的农民工陆续返乡,对于响水县大有镇康庄村的居民来说,能回乡兑现村办农场的集体分红,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为培育稻米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康庄村集体以集中流转村民田地的方式,带动全村种植户生产优质稻米,加工生产的“康庄大米”响誉周边市场。向村集体流转土地的农户既能稳定获得800元每亩的租金收入,还能分得200元每亩的“盈利分配”和不低于100元每亩的“丰盈分配”。
“村民将土地流转出去能拿到三笔钱,等新米集中上市后,‘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会陆续发到村民手中。”康庄村党委书记张玉海指着身后的碾米车间说,去年集体农场秋收的一千多吨稻谷已颗粒归仓,加工入袋封装后将销往周边各大商超。“土地一次入股、享受多次分配,既能让老百姓的口袋更厚实,也让村集体经济的底子更殷实。”
“志禾玉米”“云梯仙草”“十里果园”……沿着黄河故道一路向东,像“康庄大米”这样的农产品品牌正在次第铺开,昔日农业发展洼地正成为乡村振兴高地。
同属黄河故道片区的运河镇,辖区内多为沙质土壤,适宜种植玉米等旱生作物。为改变过去小农户分散种植、自产自销的模式,运河镇引进了一家来自东北的鲜食玉米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以保底价收购的方式带动农户种植,走出一条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富民增收新路子。
“产品直销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商超,销售额超3000万元,种植规模达到1万亩,预计全年产值超1亿元。”江苏志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李发铜介绍,鲜食玉米边采摘边加工,从田间走进生产线加工为成品,全程控制在4小时内,采用速冻技术有效锁住玉米鲜味,成为餐桌上一道广受欢迎的预制菜。
铁皮石斛是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的另一特色产业。记者走进位于黄圩镇的铁皮石斛温室种植基地,一株株铁皮石斛根茎交错、长势良好,从这里采摘的石斛花草送往工厂深度加工,制作而成的饮料因具有特殊保健作用,正迈入高端餐饮市场。
洗苗、栽插、培育、摘花、剪鲜条……制作精细的铁皮石斛每一道生产工序都需要人力参与。随着铁皮石斛产业落地生根,黄圩镇已形成集种子培育、种苗组培、多模式种植、精深加工销售、农旅融合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千万元以上,带动周边上千名群众从事铁皮石斛产业。
握指成拳方能重拳出击,为全面推进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工作,响水县专门设立指挥部办公室,为汇聚各方资源、形成部门合力提供制度保障。据指挥部最新数据,黄河故道片区去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9.8元,比2022年同期净增1357.6元,同比增长7.8%,村居集体经营性预计收入4383.1万元,增速接近10%。
“坚定不移把黄河故道片区作为未来发展的潜力优势和增量空间,加快补齐短板,让片区群众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响水县委书记郭超说,黄河故道片区综合开发是全县推进乡村振兴重要抓手,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高水平打造生态良好、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
(本报记者刘兆权 郑生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