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20年!丈夫每晚「不敢關燈睡覺」她氣到想離婚 背後與童年1畫面有關

示意图/ingimage

了解自会带来接纳

朋友结婚二十年,夫妻俩经常为了一件事而吵架:丈夫在家时,无论白天晚上,总是开着灯。人在客厅,就开客厅的灯;人在房间,就开房间的灯;人在厨房,就开厨房的灯。而且离开时,总是不关灯。

妻子很生气,认为丈夫太浪费电了,不应该开那么多灯,应该在离开时随手关灯。丈夫则认为,这一点电费不算什么,也不会对两人的收入造成负担。况且,满室灯火通明,会让他心情大好,而且有安全感。

妻子很不以为然,认为家里采光良好,白天根本无须开灯就很明亮。晚上是需要开灯,但不必每一个空间都开灯呀。而最让她困扰的,是丈夫连睡觉时都要开灯,这已严重影响她的睡眠,两人已为此分房好几年了。

夫妻不知为此「讨论」过多少回,但两人都不肯让步,都坚持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对方要改变。最后,往往一言不合便吵起来,严重时可以几星期不说话,丈夫照样开灯,妻子则跟在后面关灯。二十年过去,孩子都念大学了,这个问题依然存在。

你认为谁对谁错呢?事情要如何解决呢?

与其坚持对错,何不试着理解对方

有次我去拜访,他们提起此事,又差点吵了起来,妻子请我帮忙「主持公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不想介入他们的纷争,也不想当判官,帮他们决定谁对谁错。我比较好奇的是:丈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家不关灯的?

妻子语带哀怨地说:「结婚后就这样了。」

我问丈夫:「是吗?」丈夫点点头。

「结婚前,你也如此吗?」我带着好奇,继续询问。

丈夫想了一会儿:「是。」

「你有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吗?」

「这……我倒是没有想过耶。」

只见丈夫抓抓头,陷入沉思,久久不语。

妻子正要开口说话,我制止了,请她稍待片刻,让丈夫好好想想。

大约过了五分钟,丈夫脸色突然一变,他想起一段孩提往事。

他说,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他跟着「阿祖」一起生活。「阿祖」是闽南话里对曾祖父的称呼。一般所谓隔代教养,多是指小孩跟着祖父母生活,像他这样隔了两代,让阿祖抚养的例子则甚少。

我和他太太听了,惊讶地面面相觑。

阿祖当时的年纪很大了,根据丈夫的说法,那是随时都可能死掉的年纪。因此,每天晚上睡觉时,他总是害怕身边的阿祖突然死掉。他常在夜里醒来,将食指放在阿祖的鼻腔下,看看是否仍有温热的气息。

有一天半夜醒来,他害怕得睡不着,忍不住将身旁的阿祖摇醒,问说:「我可不可以开灯睡觉?」阿祖答应了。从此,他便养成开灯的习惯,不只在睡觉时开灯,只要人在家里,他都习惯打开每一盏灯。

丈夫讲到这里时,声音不禁哽咽起来。我问他原因,他叹了口气,说:阿祖过世很久了,他已很少想起阿祖,也早就忘记那段往事,刚刚重新想起,觉得又感伤,又感动。

他停顿了好一会儿,若有所思:「原来我在家会一直开着灯,是这个缘故啊,那就好像阿祖一直陪在我身边一样,让我感到安全……」

妻子听到这里,惊讶极了,结婚二十年,她从不知道有这件事。

这一次,轮到妻子陷入沉思,久久不语。

过了一会儿后,妻子开口喃喃自语:「好奇怪,我现在突然可以比较接纳他了。」接着说:「我好像可以接纳他一直开着灯,虽然我还是觉得那样太浪费电,但我已经不生气了,以后他如果继续这样……」她停顿了几秒钟,说:

「就让他这样吧。」

「这真是太奇怪了,他完全没有改变什么呀,怎么我的生气不见了?原来的生气跑去哪里了?早知道这样,我们干嘛为了这种小事吵了二十年?」

我在一旁目睹整个过程,觉得太有意思了。就像妻子说的,丈夫完全没有改变任何事,为何自己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过程中,只有发生一件事:妻子对丈夫多了一份了解。

了解自会带来接纳。

在那之前,夫妻两人一直在观点上坚持我对你错,谁也不愿花时间去了解对方。一旦有了理解,接纳便会自然而然发生。

图为《重启人生的17个练习》书封,究竟出版社提供

什么是自己?如何认识自己?

许多人在参加身心灵课程后,学到「接纳」这个概念,但是他们很难理解:什么是接纳?要如何接纳孩子、伴侣或父母?他们不断寻寻觅觅,想要知道「接纳」的真正意义。

其实,只要去了解就好了。

先了解对方,才能接纳对方。同样地,唯有先了解自己,才能接纳自己。你完全不需要去细究什么是「接纳自己」,只要先认识自己就好了。

然而,什么是「自己」呢?

在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入口处上方,刻着希腊字「Gnothi Seauton」,意思是:认识自己。有多少人来到这座庙,却没注意到这几个字;或者注意到了,却始终不明白它的真正意涵。

如果连「自己」是什么都不知道,要如何接纳自己呢?要接纳哪个自己呢?

这些年,除了「接纳自己」,「爱自己」这个词也很流行,许多人、许多书都在谈「爱自己」。但是,同样的问题:究竟什么是「自己」?如果我连「自己」是什么都不知道,要如何爱自己呢?要爱哪个自己呢?

那么,什么是「自己」?

为了讨论方便,我将「自己」分成两类:一种是灵性上的,一种是人性上的。

对一般人而言,灵性比较抽象、玄虚,除非有从事灵性练习,并有深刻的灵性体验,否则谈论灵性只会沦为头脑的思辨与想像,没有太大意义。

因此,我想把重点放在「人性上的自己(我)」,一步步地探索「接纳自己」。

(本文出自《重启人生的17个练习》,究竟出版社出版,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