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长年淹水 高雄典宝溪滞洪池兼顾防灾与休闲

高雄白米滞洪池夏莲齐放。(水利局提供/林瑞益高雄传真)

高雄典宝溪滞洪池水域发展良好,吸引鸟类栖息。图为水雉,外形似雉,在繁殖期金黄褐白羽色和长长尾羽,水上盈盈、姿态翩翩而有「凌波仙子」、「叶行者」和「菱角鸟」的美称。(水利局提供/林瑞益高雄传真)

高雄市典宝溪两侧区域早期是易淹水地区,往年淹水灾情严重,高雄市水利局采用「上游保水、中游减洪、下游防洪」的综合治水观念,以减洪及滞洪的手法,分年计划完成A、B、D等3座滞洪池,防洪之外,也逐渐成为民众休憩地点。

水利局30日表示,典宝溪流域滞洪池现有名称是沿用水患治理水理分析的代号,无地缘性易混淆。为提升滞洪池名称辨识度并与在地邻里结合,将原A、B、D滞洪池名称更名为「典宝溪刘厝滞洪池」、「典宝溪白米滞洪池」及「典宝溪芋寮滞洪池」,让滞洪池不仅于汛期时扮演「雨水调节者」的角色,调解雨水壅塞的问题,同时与在地文化结合,成为民众休闲的好去处。

水利局说,典宝溪刘厝、白米、芋寮等3座生态滞洪池,总滞洪量约可达207.5万吨,配合水情中心进行水情资讯整合,人员设备的统筹调度、主要河川与滞洪池水位监控,搭配民间自主防灾社区,建构完整防洪体系。

滞洪池内广植印度紫檀、黄花风铃木、阿勃勒等盛花乔木,并设置观景凉亭、休憩长椅及绿荫步道,逐步发展为森林公园的规模。此外,水域也发展成多样生物栖息环境,吸引水雉、黄鹂等各种鸟类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