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老去3/谁还需要我?老妈妈爱操心又暴怒 专家:她只是忘了进入人生下个阶段
年轻时就算忙于家庭与照顾孩子,也记得留一些个人空间,保有自我才能迎接人生各个不同阶段。(图/123RF)
一名60多岁的妇人每天都有操心不完的事,例如孩子工作状况好不好?甚至连儿子有没有好好照顾孙子,老妇人都能烦恼好久,也经常因此暴怒,让全家人心情都不好过。专家表示,其实这是台湾许多父母常有的问题,忘记孩子已经长大,反而执著于「需要」这件事,一直插手干预孩子的人生,只为了证明自己仍被需要,建议接受自己的老后生活,进入人生下一个阶段,转而好好照顾自己。
咨商心理师黄宜静说,这位妇人是家庭主妇,一直以来生活都以家庭为重,随着孩子成家立业、老公却因病过世,妇人突然找不到生活重心,于是她开始过度关注孩子的生活,充满许多担心与焦虑,而这些情绪再转变为怒气,于是家庭气氛始终不佳,最后孩子劝妈妈咨商、同时多参与社区银发族的课程,希望妇人能够重拾生活的热情。
「其实要让她踏出这一步,真的不容易,她长久以来都在照顾家庭,跟社会缺乏连结,后来尝试很多次之后,有一次她去上课前带了自己做的点心,没想到大受好评,从此她才开始享受去上课的过程,渐渐地也找到自己的重心。」黄宜静说,许多台湾父母都是如此,长久以来都在照顾孩子,而忽略该有自己的生活,以至于当孩子长大了之后,「忘记」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反而干扰了孩子的生活,纠缠着孩子问「难道你不需要我了吗?」
其实这是需要练习的,黄宜静建议,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就该为自己适时安排独处时间,例如一周一次的电影约会,懂得照顾自己,才能在不被需要时不会怅然所失。
专家建议银发族多积极参与日常生活,例如从事社区活动或课程,甚至考虑高龄就业,都有助于维持活力。(图/报系资料照)
滚石音乐董事长段钟沂曾分享自己从观察中学习变老,「我身边有2个例子,一个是妈妈,一个是哥哥。妈妈90 多岁,一个人住,自己买菜、做饭,有个外劳照顾,每个礼拜孩子和孙子都会过去陪她;而哥哥只大我一岁,因为小脑萎缩退化,生活无法自理,现在住在安养院。」相较之下,妈妈为什么可以一个人住?段钟沂认为,是妈妈自己创造的,她懂得生活,有自己的消遣,经常动脑筋、找事做,而且能够享受生活中的成就感和挫折感。
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高龄医学科主任林志学表示,想要达到「成功老化」,必须符合3要点,第一是生理健康,也就是降低疾病与失能的发生率;第二是心理健康,维持认知与减少忧郁机率;第三是积极参与日常活动,例如上课或就业。「但要同时做到这3点,并非想像中简单!」林志学以自己的父母为例,原本是国中老师的爸爸退休后,整天待在家中当宅男,不爱参与外界事务;而妈妈则拥有活跃的社交生活与兴趣,照理说妈妈应该老化速度较慢,但她偏偏有高血压,因此影响记忆力,相较之下父亲反而表现较好。
「老化牵涉的因素很多,身为照顾者能做到的就是倾听与陪伴。」林志学说,根据最新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415万人,而这个族群也是自杀率最高的年龄层。「为什么老人家容易想不开?这牵涉到许多层面,首先台湾的银发族独居比例高,再加上9成都有慢性病,且5~6成甚至有2种以上的慢性病,每天吃很多的药,又感到孤单,自然就会觉得郁闷。」林志学建议,如果觉得长辈长期心情不佳,可以先到医院进行「周全性评估」,因为老人家身心健康往往受到多元因素影响,所以进行全面性的评估,才更能对症下药。
更多 CTWANT 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