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频发,一例百日咳患儿的整个诊断经过

作者 | 蔡超锋

指导老师 | 周翠红

单位 | 河南宏力医院医学检验科

01

前 言

近期,有一种疾病虽不常被置于聚光灯下,却逐渐被我们认知,那就是百日咳,其危害却不容小觑。百日咳,一个带着历史印记却又在现代社会中时有出现的病症,其独特的表现和潜在影响一直备受关注。今天,我们将深入结合一例百日咳患儿的病例报道,带领大家一同走进这个看似熟悉却可能隐藏着诸多未知的疾病世界,去揭开百日咳病例背后的故事与真相。

02

案例经过

01

病史简介:

患儿,男 ,3月龄,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呈阵发性,喉中有痰不易咳出无气喘,发绀,无鼻塞,流涕,无呕吐,腹泻,就诊于外院,给予口服“易坦静”两天,雾化三次。两天前咳嗽加重,以夜间为主,咳嗽剧烈时伴面色潮红,憋喘明显。询问家族史,孩子父亲咳嗽十五天。为求进一步诊治,经门诊入院治疗。患儿出生后接种卡介苗,乙肝,脊髓灰质炎,百白破等疫苗。

查体:患儿精神差,体温正常,咳嗽剧烈时伴面色潮红,憋喘明显,有鸡鸣样回声,咽腔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哮鸣音,心腹查体未见异常。

02

相关检查、检验结果:

血常规:患儿血常规提示淋巴细胞百分比84.9%,触发复检规则。

涂片镜检:发现裂隙淋巴细胞。

血涂片 瑞氏染色×1000倍

生化:提示肝功能轻度异常。

胸部DR显示:双肺纹理增强,纹周模糊,双肺见点状高密度影沿肺纹理分布,双肺门影不大,考虑支气管肺炎。

初步诊断:“支气管肺炎”。

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百日咳杆菌核酸检测阳性

诊断:结合查体及检验结果,明确诊断:支气管肺炎、百日咳

治疗措施:临床给予乳糖酸红霉素抗感染,氨溴索止咳化痰,雾化,对症支持治疗。经治疗,患儿病情好转出院。

03

案例分析

患儿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一周,无发热,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涂片镜检发现裂隙淋巴细胞。CRP、IL-6正常。查体显示患儿憋喘明显,有鸡鸣样回声,符合百日咳诊断标准。BP-DNA 2.91E+7进一步印证患儿为百日咳感染。患儿父亲咳嗽15天,考虑为传染源。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患者、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

百日咳鲍特菌,又称百日咳杆菌,属伯克霍尔德菌目,产碱杆菌科,鲍特菌属,为专性需氧菌,革兰染色阴性,为两端着色较深的短杆菌,无鞭毛。主要引起支气管和细支气管黏膜的损害,鼻咽部、喉和气管亦可受累。潜伏期5~21天,一般为7~14天。

临床表现一般分为:

卡他期:表现为流涕、打喷嚏、流泪、咽痛、阵发性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无发热,或初期一过性发热,传染性极强。痉咳期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昼轻夜重。痉咳时发出高音调似鸡鸣样的吸气吼声。

恢复期:痉咳逐渐缓解,鸡鸣样吼声逐渐消失。

并发症:多见于新生儿和6月龄以下婴儿,以肺炎最常见[1]。

实验室检查:

细菌培养:受抗生素药物治疗,百日咳成分疫苗等因素影响检出率较低,且培养时间较长,不利于早期诊断。

核酸检测:PCR检测较传统培养更敏感,能在短时间内检测出百日咳杆菌感染且受抗菌药物治疗的影响较小多重PCR方法诊断百日咳博德特菌在国外已成为实验室常规诊断方法,其诊断敏感度高,特异性,可用于临床早期诊断。

血清学检查:适用于回顾性诊断[2-3]。

诊断:

疑似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1)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2周。(2)婴儿有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窒息、紫绀和心动过缓症状,或有间歇的阵发性咳嗽,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3)大龄儿童、青少年、成人持续2周以上咳嗽,不伴发热,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1)疑似病例,且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明显高于相应年龄正常范围;(2)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2周,与百日咳确诊病例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关联(与首发或者继发病例发病间隔5~21天)[1]。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1)培养到百日咳鲍特菌;(2)百日咳鲍特菌核酸检测阳性;3.PT-IgG 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排除婴幼儿1年内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或既往感染)[1]。

鉴别诊断:

百日咳样综合征: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

慢性咳嗽:可根据血常规、肺部影像学、病原学进行鉴别。

治疗: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长期作为百日咳治疗的首选药物虽仍然有效,但已有多家研究机构报道了其较高的耐药率。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或经验治疗无效的患者,2月龄以上儿童及成人可选用复方磺胺甲噁唑;2月龄及以下婴儿可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2-3]。

04

小 结

近年来,随着百日咳鲍特杆菌变异,耐药性增强及传播方式的改变,再加上疫苗接种3~5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导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青少年及成年人成为婴儿百日咳的主要传染源[2]。

若未经有效干预,会成为潜在的传染源,造成百日咳在校园、社会面传播。面对当下的流行趋势,从诊断技术看,核酸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有助于及早诊断;临床医师可以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筛选,如果患者确诊百日咳,家长、孩子都要做好有效隔离,家长或可以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完善传报机制,从公共卫生角度及早切断传染链条或许是个强有力的措施。

参考文献:

[1]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

[2]中国百日咳诊疗与预防指南(2024版)

[3]姚开虎,孟庆红,史伟,袁林,胡亚红.国内当前百日咳治疗的抗菌药物选择之我见[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4年2月第39卷第2期,ChinJApplClin Pediatric,Februar 2024,Vol.39,No.2

[4]王琨,王宇清,郝创利,等.儿童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8年6月第45卷第6期,Int J Pediatric,Jun 2018,Vol.45,No.6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近期直播推荐

编辑:徐少卿 审校:陈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