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传重磅利好?
文/杨国英
如果没有严谨的逻辑建构,很容易被纷繁的市场消息所带偏。
比如,上周末所谓的楼市突传重磅利好——3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房地产,有两个表态,一是持续抓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二是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
然后,针对房地产,今天上午更是传闻满天飞——并直接推动地产指数大涨,中证800地产指数盘中最高涨幅3.59%,收盘涨幅也高达1.82%。
在今天股市整体大跌之下,地产股的全线飘红并继而带动银行股的普涨,这无疑会让部分投资者感觉所谓的周末楼市重磅利好,确实是名至实归。
但如果你这么想,并继而做出投资决策,那么,你很有可能会再一次上钩(发然,除非是做短炒)。
注意,最近两年多,关于房地产的表态,高层从来都是保交楼为核心,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核心也是为了保交楼,而从来没有保房企或保房价之类的表态。
至于今天上午传闻“全面取消核心城市的限制性政策”,这个一点也不意外,因为,即便没有这个传闻,核心城市加速取消限制性政策,这也是大势所趋,现在港岛的楼市政策不是已经向内地彻底敞开了吗,准一线杭州的楼市政策不也已经近乎裸奔了。
核心城市加速取消限制性政策,只会加剧不同能量级城市的疯狂内卷,这对核心城市土储占较多的地产公司,是一个预期利好,对核心城市土储占较少的地产公司,则是一个预期利空。
但是,这一预期利好或预期利空,至少在现阶段,事实还无法构成支撑地产公司结构性好转的核心因素——因为,当下地产公司整体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到底能不能按期偿债、到底能不能有效存续(不破产、不被并购)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在当下地产公司负债率普遍高达70%以上的情况下,唯一能够让地产公司真正起死回升的,有且只有房价彻底稳住、最好还要适度上涨。
但是,在房价估值模型已经彻底大变之后,中期内房价是不能稳住的、整体还是要发生较大跌幅的(关于房价估值模型的彻底大变,我在春节长文第三章有比较详尽的系统阐述)——这个,我们千万不要看最近一两周部分大城市的成交量上升,就误以为房价会彻底稳住了,这至多仅是房价下行大周期的一个极短期的横盘震荡而已。
所以,在过去两年多,关于地产股整体,我一直强调每一次反弹都是一次撤离的机会。关于楼市,我也一直强调每一次短期成交量上升都是一次卖房的机会。
对地产股整体的这一预判,核心支撑逻辑有两个,一是今天国内任何一个城市的住宅持有收益率,都远远低于3%(核心大城市存在户籍带来的教育和医疗的隐性溢价,但即便将这一隐性溢价涵盖其中,也仍然达不到3%的持有收益率),所以中期内房价整体还要下跌;二是国家队会出手拯救部分楼盘项目(保交楼),但不可能出手拯救身陷困境的房企,因为出手拯救房企,负债总规模实在太大了(10万亿左右),这个根本没法救,必须等这些房企通过大面积破产(破产形成不良资产,不良资产才有可能超大折扣出售,继而才会风险出清)之后,国家队也有可能真正出手。
这就是事关地产股和房价的逻辑建构,如果没有将这一逻辑建构置于投资决策之前,那么,你无论是投资地产股(短炒除外),还是投资买房,最终结果均超大概率会以懊恼收场。
个人认为,对于地产股,现在整体远远还没到财务风险出清的阶段——这也就是说,地产股现在整体还远远未到价值挖掘的阶段(当然短炒除外),关于地产股的整体价值挖掘,个人认为超大概率要等到2025年,等到地产股整体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出清。
只有等到地产股整体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出清,对于其中的幸存者,也才有可能迎来重生,迎来由财务风险修复之后带来的估值回归。
当然,之于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告一段落,以及由此派生的房产开发高速发展的告一段落,即便2025年上半年地产股整体迎来价值挖掘区间,事实,也不可能具备中长期的想象力。
而就地产行业整体而言,与地产股相比,当下和未来真正具有价值挖掘空间的,其实是物业股,与地产股(开发)的强周期不同,物业股是弱周期的,是预期现金流相对稳定的,关于物业上市公司的详细研究,这个在春节长文第五章中也有详细阐述,这里就不多讲了。
再宏观的讲一讲楼市与股市的关联。
当下,我们的CPI过低(通缩)、以及全社会的流动性不足,其核心之核心就是房价预期过弱,由此带来的居民财富收缩的心理效应,会结构性影响绝大多数人的消费心理和投资心理,这个看看2月份公布的金融数据(居民端超级罕见的多存少贷)就了然了。
所以,楼市不真正探底,股市就很难有真正的大牛市——当然,之于预期实现和股市泡沫较低等因素,在楼市真正探底前的一年左右,股市可能就会发出一轮大牛市的初始走势。
但是,楼市泡沫的真正出清(这个与地产股财务风险的出清,其实是两回事),事实至少还要有两三年之久,所以,这也是我预期2024只会有间隙性和局部性牛市、而不可能有真正大牛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今天地产股起来了,大盘却大跌了,这事实也就不意外了。
最后,推荐一下我们昨天发布的财智私享会。
做出这个决定,我们很慎重,老读者都知道,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制定的准备三年转向私募的计划,为此,从2020年下半年-2023年上半年,我们团队密集深度研究了近百个行业,但是,在三年准备期结束后的2023年7月,我们基于对大时局的不甚乐观,暂停封闭了转向私募的计划,这既是对认同我们的朋友的负责任,也是对我们自己的负责任——因为,全面转向私募,这是我预设的人生实务的最后一站,这需要一个可确认的至少10年的中长期环境。
但是,去年7月我们暂停封闭转向私募,事实还是伤害了部分年轻同事的锐气,而我们为了维持团队的正常运行,去年8月-10月甚至大量接受了头条广告,这一度引起了部分读者朋友的不适。
当然,去年7月我们暂停封闭转向私募,这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投资研究的专注,事实从去年7月开始,我们就将研究视野进行了全面升维(合法合规的全域资产配置),旨在相对锁定合法跨区域(QDII)+跨品种(贵金属等)的贝塔收益,并择机挖掘A股和港股通的可能性阿尔法收益。
所以,昨天正式推出财智私享会,这既是我们抑制内心欲望的持续,也是我们静心深度研究的持续,我们内部将这一持续设定为“又一个三年”。
希望在这个超级动荡时代,与大家有更多认知层面的激荡。
预告一下:本周,我们将针对私享会会员发布首篇周度专属实战逻辑分享——“探寻日本资产价格溃败周期(1990-2008)的穿越力量,挖掘A股市场中周期稳健动力”(发布时,标题会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