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專欄復刻:〈聯副電影院〉】王正方/我這一輩子、哀樂中年——我最敬佩的中國演員石揮
石挥主演《哀乐中年》。(图/王正方提供)
老舍《我这一辈子》
老舍,本名舒舍予,惯以老北京城的文化为轴,满清末年到民国时代作历史背景,用幽默讽刺的笔触,写出关怀穷苦大众的小说,读来身临其境,悲喜交结、感触深切,一时风靡大江南北,流传至今。作品最吸引人之处是人物,道地的京片子对白,生动传神地说事儿。
舒先生的小说及舞台剧剧本,改编拍成电影的有:《我这一辈子》、《方珍珠》、《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月牙儿》、《鼓书艺人》、《离婚》、《不成问题的问题》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拍摄成电视剧。
在下的浅见:《我这一辈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意思,捕捉住了北京味儿。
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讲述北京某基层巡警的毕生经历。北京人称警察为巡警,因为警察经常徒步巡逻,又名「臭脚巡」。男主角在满清末年当上了臭脚巡,为穷苦破落的一大片四合院奔走服务。接之而来的是中华民国时代,军阀混战,皖系、直系、关东军来回的在北京称霸,民不聊生。抗战爆发,日本人占领古都,这臭脚巡仍在老管区办事,为世代不离的邻居街坊排解困难,折冲缓和日本军政府的暴力压榨侵犯,往往力不从心。盼到了抗战胜利,又处在国共内战的阶段,境况艰困,苦不堪言。臭脚巡走到了生命尽头,回首来时路,他说:「唉!我这一辈子。」
「话剧皇帝」石挥扛起编、导、演三重任
一九五○年,才华洋溢的「话剧皇帝」石挥,一个人扛起编、导、演三项重任,完成了《我这一辈子》的制作。上映后是当年中国票房最高的电影,一九五五年《我这一辈子》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时光匆匆飞逝,回顾中国电影,《我这一辈子》或许它略嫌粗陋、冗长,但无可置疑的,这是一部经典之作。
促成本片成功的灵魂人物石挥,饰演老舍笔下的北京巡警,他身材高,略肥,小眼睛,绝对不算个英俊小生,穿上那身警察制服,卖相也一般。但是石挥属于在银幕上抢眼的演员,英语所谓的有presence。这样的人出现在银幕,不论美丑,观众便不由自主地盯着看。
记忆犹新的几个镜头
石先生在《我这一辈子》每场戏里,操纯正北京话,字字句句到位,举手投足挥洒自在,浑然天成,没有丝毫做作,他就是早年北京胡同里,管事儿跑事儿的巡警,真教他抓准了角色的精髓。记忆犹新的几个镜头:
‧剧中的老巡警,资深演员魏鹤龄饰,演技亦不同凡响;他与石挥的多场对手戏,令人叫绝。老巡警的独子小锁儿,顽皮活泼。石挥饰演的臭脚巡在街边目睹小锁儿被日本兵虐打,然后一枪毙了小孩的命;镜头切到臭脚巡的脸,一刹那表情巨变,震撼悲伤无助,至今难忘。
‧日本兵来四合院搜捕,将一年轻人押解出去。老母亲哭诉哀求:老街坊巡警爷,怎么不救救我儿子呢?臭脚巡垂头丧气跟在日本兵后面,他猛然举起手来,狠狠地打自己一记耳光。
‧寒冬,老臭脚巡衣着褴褛流浪街头,他仰首长叹:「唉!我这一辈子。」
《臭脚巡》这个角色,被石挥诠释得如此真切动人,或许与他的个人出身背景有密切关系。本名石毓涛,一九一五年生于天津,穷人家的孩子,干过车童、铲煤工、牙医学徒、养蜂、电影院门口售票……一九三七年去了上海,以石挥为艺名从事话剧表演工作。某次他说:
「就连演戏,也是因为能管一餐饭。」
石挥演的比我写的还好
石挥先后参加过好几个剧团,饰演仆人、园丁、流氓、警察等市井小人物为主,不论戏分多少,他一出场瞬间就光彩照人。老一辈的观众回忆:
「石挥一上台剧场鸦雀无声,像是有某种魔力,令全场观众觉得那一刻最重要的事是看他说什么做什么;一声轻叹能传入最后一排观众的耳鼓,左右大家的笑和泪,离开剧场后还一直想着他。」
经过石挥的精心诠释,他扮演的角色一一光芒四射,观众无法忘怀。石挥在名剧《雷雨》中饰演仆人鲁贵;作者曹禺心悦诚服地说:
「石挥演得比我写的还好。」
之后他在许多名剧中饰演要角,有:《家》、《日出》、《雷雨》、《屠户》、《秋海棠》、《大雷雨》等十多部重要剧目,风靡上海,为他赢得了「话剧皇帝」的称号。
热血沸腾关怀民间疾苦的「石皇帝」
一九四○年代的上海,中国电影产业正在起步,「话剧皇帝」自然有不少演出机会。1941年他在《乱世风光》中任主要角色,之后石挥主演了《太太万岁》、《大马戏团》、《哀乐中年》等十多部影片,深受瞩目。红遍中国的女明星李丽华,与石挥在《艳阳天》、《假凤虚凰》中分任男女主角;《假凤虚凰》里的石老大,得到无数观众的喜爱,场场爆满。
四九年以后,石挥在新社会主义中国执起导演筒来,发挥他编剧导演的才能;执导的影片有:《母亲》、《关连长》、《天仙配》、《鸡毛信》和最为后辈电影工作者谈论探讨的《我这一辈子》。
热血沸腾关怀民间疾苦的「石皇帝」,不平则鸣,写文章也是一把好手;言辞犀利具幽默感,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评论短文,死忠读者极多。他也发表过小说、散文,戏剧理论等文字,于今读来仍相当有价值。
这位北方汉子,坦率真诚,经常直话直说;某次他在访问中拿起《太太万岁》的电影剧本对记者说:
「这是一个坏剧本,还不如《不了情》,张爱玲的剧本就很差劲。」
石挥属于穷苦草根大众的一员,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受尽了人间的严酷冷遇,看透了世态炎凉,造成愤世嫉俗、孤傲不群的性格。他曾向室友黄宗江(大陆知名话剧演员)说:「人人都是王八蛋!」黄宗江愕然:「也总有好人吧?」石挥慢腾腾的回答:「那也要先把他看成王八蛋。」
《哀乐中年》里的朱嘉琛。(图/王正方提供)
《哀乐中年》刻画大时代的众生百态
余生也晚,无缘亲眼观赏「话剧皇帝」在舞台上的绝活儿。却有幸在香港仔细的看了《哀乐中年》、《我这一辈子》两部黑白老电影。我对《哀乐中年》特别的情有独钟;1948年摄制,黑白片,大导演桑弧编剧、执导,本片经过修复,网上可以看到。剧情内容:
一九二○或三○年代的上海。小学校长陈绍常(石挥饰),妻子早逝,独自抚养儿女。长子成人后在银行工作,受老板器重,是董事长的乘龙快婿,身分地位迥然不同。儿子觉得父亲挤电车去偏远小学校工作,有失他银行经理的颜面,劝父亲在家当老太爷就好。从无到有亲手创办了这所小学,陈绍常实在舍弃不下。昔年好友的女儿刘敏华(朱嘉琛饰演),师范学校毕业来找工作,陈绍常很高兴,留敏华在他小学教书。
绍常五十岁了,儿子为父亲庆生,大摆宴席,好几桌麻将。寿星独自在楼上看书,儿子和媳妇送大礼:在郊区买了块地,风水好,专为爸爸建一座「寿坟」,百年后的居所已经有了。拗不过儿子一番盛情,绍常把校长职位交给敏华,每日在家中无所事事消磨时间。
身心健康精力充沛的绍常,老太爷等死的幸福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很想找个工作,儿子反对。他常回到小学校找敏华谈心,她建议:「你回来教小朋友呀!」绍常早出晚归,偷偷在那间小学教书,颇愉快。儿子发觉后,父子翻脸,但绍常这次不肯让步。学校的某老师,一直暗恋敏华,私下拜访绍常,请老校长代表他向敏华求婚。绍常衔命与敏华谈这件事,却发现自己和敏华长久工作在一起,相互关怀爱慕之心已深,但是怯于表达,藉这个机会双方定情,决定今后要在一起。
儿子和媳妇大加反对,这简直违反伦常,不准敏华进这个家门!卸任老太爷绍常搬回学校去了。敏华、绍常带着学生郊外远足,见到一座兴建中的「陈氏墓园」,里面有陈绍常的墓碑。绍常和敏华决定在这个「寿坟」盖校舍,宿舍,办小学。新学校上课头一天,绍常在课堂讲课,传来小孩的哭声,隔壁敏华正卧床照顾她新生的婴儿。
平易近人的故事,刻画出大时代的众生与社会百态。导演手法纯熟,剪接流畅自然,不落痕迹的表达了深意。片中的主要演员经过精挑细选,各显身手。石挥当年三十三岁,饰演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动作、表情、谈吐,一一用心琢磨,近乎完美。朱嘉琛清秀纯朴,一颦一蹙,一喜一哀,细腻多情,何其楚楚动人!韩非演儿子,极称职。
最难忘的是剧中的精简对白,幽默、机智、一针见血:
「你托我向她求婚,结果她要和我结婚了。」
「你们想的可真周到,已经打算给我入土为安了。」
「中国人是个古怪的民族,对死看得这么重要,不讲究好好的活下去──最宝贵的是中年。」
踏上《雾海夜航》道具船,不知去向
大导演桑弧的编剧导演功力,经得起时代考验,留下了这部传世之作。
网上评语:「《哀乐中年》虽然是老电影,但情节让人震撼,拍摄手法也毫不过时,传递的思想很先进,它能吊打二十一世纪百分之九十的中国电影。」评分9.3。
一九五七年,中国大陆厉行反右运动,石挥被划为右派,受到严峻的批斗。据传他吻别新婚三年的妻子,给母亲汇了最后的一次款,然后告诉朋友:「以后我不能再演戏了。」踏上他未完成的电影《雾海夜航》道具船,不知去向,再无消息。
有人这么说:「石挥才华横溢,戏路宽广,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既注重内心体验,又精于外在表现,是演技派表演艺术家的代表人物,成为中国独具风格、成就卓着的表演艺术家。他的作品历久弥新,影响了以后好几代的电影戏剧工作者。」
海峡两岸年轻的或老一辈的影剧人,很多连石大师的名字也没听过。
石老前辈的表演艺术最令我折服;他生动自然,举重若轻,含蓄内敛却力道惊人。最传神的是他的语言,往往是轻声细语一句话,却寓意深远,令人思索良久。
石挥先生的拿手绝活儿传下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