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制裁 美尝苦果
(图╱美联社)
俄乌战争后,美欧对俄罗斯发起的国际制裁超过4个月。然而,不同于过去被制裁国通常陷入经济孤立与封锁困境,俄罗斯货币卢布却刷新战前汇率水平而迭创新高,其经常帐户的盈余也超越往年,可能高过2000亿美元。反之,发动制裁的西方多国却陷入40年来最严重的通膨,各国领导人呼吁人民节约能源、省吃俭用。货币当局纷纷升息以遏制通膨,却又担忧经济陷入「硬着陆」的衰退风险。那么,到底谁是国际制裁的真正受害者?
制裁肯定对俄罗斯的企业和人民造成一定程度的不便,但西方企业与消费者所受的代价恐怕也不小。10个欧洲国家的民调显示,近半数欧洲人支持俄乌和平方案尽快达成,而支持恢复乌克兰领土完整的比例却只略高于2成。国际制裁没有让俄罗斯停止「特别军事行动」,却因其连带效应造成物价飞涨,严重影响了民生消费。
为何对俄制裁行动更像是美欧国家对自己制裁?法国经济学家萨皮尔(Jacques Sapir)认为,西方决策者可能被现有衡量经济规模的指标愚弄了!确实,如果按照国内生产总额(GDP)排名,俄国排在全球前10名以外。然而,2014年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后的国际制裁却不见其受到大幅影响。
萨皮尔观察,汇率是西方误判的一个重要角度。如果以名目汇率来计算俄国GDP,那么它确实是像西班牙一样大的经济体。然而,如果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其规模应如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德国一样举足轻重。而且,比起工业部门及原油、天然气、铜、农产品等资源部门,服务业的价值被过度高估了。
西方也忽略了俄国在全球国际贸易流动的角色。虽然俄国不是全球许多商品如石油、小麦的最大生产国,却是最大的出口国家。因此,不同于以往制裁委内瑞拉、伊朗的成功经验,想以制裁俄国的手段达成军事、外交、政治目的,难度大幅度提高。
虽然参与制裁俄国的西方国家GDP占全球近半,然而总人口大约只占全球的13%,而俄国与中国大陆人口就占了20%。换言之,全球还有2/3不站队的人口,其中包括美国盟友印度、沙乌地阿拉伯等国。他们对国际贸易的需求促使其选择对制裁俄国不表态。例如,当原油从战前的每桶75美元涨到110美元之际,印度仍能从俄国购买到低于70美元的原油,而西方消费者只能承受高涨到天边的油价。
因此,美元的武器化只得令美元的国际使用份额缩减,同理也发生在SWIFT的国际支付系统。在人类的生存面临风险时刻,花拳绣腿的金融武器看来威力强大,却在能源与粮食等关键物资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西方国家想以经济武器围困俄罗斯,但决策者们引以为判断依据的GDP经济规模,却是被华而不实的名目汇率与过度美化的服务业灌水的数字,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手,也使得封锁他人的经济制裁手段像是惩罚自己的武器。结果就是牺牲了国内民众的福祉,政治领袖们也难免面对民望下滑的苦果。(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