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跨省闪婚沦为新型骗婚
跨省闪婚现象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此前,红星新闻报道了湖北崇阳一名31岁男子跨省闪婚后,因不堪忍受人财两失服农药自杀,引发全网关注。记者随后走访发现,去年9月开始,崇阳另有四个家庭,在当地同一家婚恋公司的介绍和带领下,先后前往贵州跨省“闪婚”,无一例外,女方均在半年内“离开”。记者调查发现,全国多个省份均有跨省“闪婚”出现,而牵线搭桥的中介大多有和贵州婚介合作的影子。
一个青年的自杀悲剧,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跨省闪婚背后隐藏着的巨大危害,也揭开了这条灰色利益链的冰山一角。从媒体调查情况看,跨省闪婚存在诸多不合常理之处,甚至比较明显的骗婚嫌疑。在部分大龄青年“娶妻难”的背景下,这种有可能沦为新型骗婚的跨省闪婚现象,应引起社会高度警惕。
相比传统骗婚,这种新型骗婚手段更加隐蔽。一方面,当事人与婚介签有协议,协议内容对当事人极为不利,基本撇清了婚介的责任;另一方面,女方没有伪造证件,而是利用真实身份证件进行合法登记,并到男方家里生活了一段时间。这种表面上合法有效的婚姻,实际上疑点重重,比如从相亲到领证多在三天内完成、男方家庭都支付了高额彩礼和中介费、女方均在半年内一去不回……
更可怕的是,明明是人财两空,但由于证据不足,受害者维权之路异常艰难,公安机关也难以实施精准有效的打击。据报道,在两个共300多人的微信群里,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的受害者最关心的就是如何能立案,但能立上案的,屈指可数。即使将骗婚者绳之以法,也很难追回全部损失。不难想象,男方及其家庭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种种迹象显示,婚介机构在其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为赚取高额中介费,一些婚介机构利用男方急于结婚的心理,不惜采取虚假宣传、隐瞒真相等手段,诱骗男方支付费用并签订不公平的协议。更有甚者,与女方狼狈为奸、串通一气,利用短暂的婚姻关系牟利。从报道看,跨省闪婚已逐渐组织化、专业化,甚至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
防止跨省闪婚沦为新型骗婚,相关部门要积极作为。除依法严惩借婚姻诈骗的犯罪行为外,还应从制度层面发力,建立健全婚介机构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婚介机构的资质审查、日常监管和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推动婚介机构建立透明的服务流程和收费标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公安、法院、民政等部门要强化协作和配合,形成打击治理合力。
为防止骗婚行为,有地方已拿出切实的举措。今年9月,福州市长乐区民政局在答复政协委员建议时透露,在办理结婚登记过程中,当发现女方曾多次与不同对象闪结闪离,或者发现双方当事人刚认识几天就申请登记时,该局要求窗口工作人员应予以提醒,尽量让双方当事人深入了解彼此后再来登记,避免因骗婚等问题引发矛盾纠纷和彩礼损失。这种做法值得推广。实际上,这种做法也重申了一个常识:“病急不能乱投医”,越是急于结婚,越要睁大眼睛。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地跨省闪婚事件中,牵线搭桥的中介大多有和贵州婚介合作的影子——这其实是一条违法犯罪线索,相关部门不应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