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贸易战带来的金融风险

中美经济风险到底会不会造成大规模的财富流失?

第一,短期、两年以内,美国的风险主要是川普风险。这任美国总统是商人出身,很多想法和做法都有「网红经济」的影子;接手的美国股市又处于历史高位,金融资产价格「堰塞湖」非常明显,国际市场的交易员早就担心了。今年年初美国股市剧烈震动、下跌,其导火索就是华尔街担忧川普的政策会造成美国政商分裂、削弱上市公司盈利前景。

川普拿中国的钢铁说事儿,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短期风险是过剩产能风险。大陆政府过去几年奉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国家太大、很多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阳奉阴违,「三去一降一补」贯彻不到位,造成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依然系统性存在。这种不良资产加上美联储加息、通货膨胀擡头,造成中美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恶化,最终体现在川普不满幕僚、拿与中国的贸易逆差问题争取选票,股市下跌风险加大。

第二,中期、五年以内,美国和中国的主要风险是经济增长潜力不足:在美国,产业领域还没有出现取代互联网的新经济增长拉动力;在中国,消费增量还没有能够完全取代房地产拉动GDP增长。大陆政府已经意识到,实体经济的发展不能靠房地产、不能靠印钞票,还要有技术、资本和人力的增量。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一国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实体经济领域,中美贸易纠纷的背后是美国担心中国在技术创新领域对其全面赶超。

中国亦需要问自己的是,如果没有美国的技术输入,现有的国有经济能激发出足够的创新活力吗?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大陆国有企业加速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共19大文件对此也有强调!而近期大陆的互联网风险投资都围绕区块链、比特币,笔者认为这明显反映出互联网行业的黔驴技穷,找不到资本的宣泄口。

第三,长期、十年以内,美国最担心的是美元「朋友圈」内部的涣散,美元作为全球唯一储备货币的地位被撼动,美国巨额的对外债务最终将拖垮美国经济。从经济学理论看,美国最实质、核心的风险是「孤立主义」和美元霸权的矛盾,靠借钱过日子总归不是长久之计。随着欧元、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美元的「全球印钞税」面临挑战,美国对外举债变得越来越贵,这也是川普发起贸易战争的直接借口。

对中国而言,人民币国际化是对抗美元霸权的长期战略,「一带一路」更是中国经济再开放的核心路径。通过与发达经济体之外的广大市场建立贸易纽带,是避免中美贸易战的最佳路径。笔者此前多次撰文呼吁,在大陆的「一带一路」建设中,要让更多民营企业感到政策和金融的切实支援,原因也在于此。毕竟,「一带一路」初期可以把国有企业作为主力军,未来则要把民营企业作为生力军。

总之,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不是「一维」的,而是「立体」的。对于金融市场而言,任何一个金融资产都有风险,需要持续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