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背後/「波羅的海之路」30年:香港反送中仿效的人鏈示威

图/维基共享

「波罗的海之路」30年:香港反送中仿效的人链示威

「别让自由断了线...」30年前的今天,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超过200万人手牵手、跨境串连成600多公里长的「波罗的海之路」(Baltic Way),诉求摆脱苏联、追求自由;30年后的823,有香港反送中运动者仿效自主发起「香港之路」运动,号召港人在今晚8点,串连出40公里长的「人链」,以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手段争取落实反送中的「五大诉求」。

1989年,正逢1939《德苏互不侵犯条约》50周年。当年苏联与纳粹德国,透过这项秘密签订条约,互许默认彼此侵吞波兰与波罗的海三国;因此早在战间期即已独立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也在此后遭到苏联吞并。

在苏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戈巴契夫的松绑下,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枷锁、追求自由独立的「苏东坡」风起云涌。尽管苏联在日渐升温的反抗声浪下,曾公开承认并谴责《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但却一概否认条约与并吞有关,表示是「三小国自愿加入苏联」。

为了「寻回」失落的主权,以「爱沙尼亚人民阵线」(Estonian Popular Front)为首的三国社会运动者,在地方苏维埃政府明面暗面支持下,于是决定在条约签订50周年的这一天,发起「波罗的海之路」。

8月23日下午7点(UTC下午4点)的那一刻,从最南的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为起点,行经拉脱维亚的里加,最后到爱沙尼亚的塔林,200万示威者牵起了彼此的手长达15分钟,形成跨越三国、总长超越600公里(约为台北–高雄来回距离)的人链。当中参与者扩及社会各个阶层,有人携家带眷上街、有人挥舞国旗、哼唱歌曲,并透过手持收音机随时传递、接收活动最新指示与讯息。

图/维基共享

图/维基共享

图/维基共享

这场运动随即被苏联苏维埃打为「反社会主义、反苏联」、「歇斯底里的民族主义」,同时威吓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所幸在以美国、德国为首的国际舆论压力下,最终没有演变为流血的武力镇压;三国也在1990年先后宣告脱离苏联独立,并陆续得到国际承认。

「莫斯科将波罗的海追求自由民主、最终独立的运动,塑造成是一小搓极端份子、国家主义者的追求。但三国人链,让莫斯科的说法明显不攻自破,这也反映了绝大多数民意的渴望。」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爱沙尼亚研究教授卡赛坎普(Andres Kasekamp)向媒体如此表示。

波罗的海之路的震撼场面,成功让原先国际能见度不高的三小国,迅速占据世界头版,之后也成为多国仿效的和平示威手段。2004年,台湾的「228百万人手牵手护台湾」运动,就曾号召超过百万人牵手抗议中国对台的飞弹威胁;2013年,加泰隆尼亚独立运动也曾凝聚160万人,发起长达400公里的「加泰隆尼亚之路」。

23日,为纪念这场改变三国命运的示威活动,波罗的海三国领袖也预计将聚首拉脱维亚,出席相关纪念活动。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彼端,香港也将在同一天,发起「香港之路」。

根据香港《明报》,「香港之路」是由反送中示威者,自主透过连登讨论区与Telegram等网路串连而成型。和平示威将于今晚8-9点行动,沿着港铁分为港岛线、荃湾线、观塘线、天星小轮线,希望争取国际声援、呼吁特区政府「落实五大诉求」。

图/「香港之路」宣传影片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