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门联合发布《行动方案》 推进认证认可高水平开放

本报记者 许礼清 北京报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国际公认的减少国际市场壁垒、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的有效手段,被称为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和通行证。

在此背景下,《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推进认证认可高水平开放行动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已于2024年8月28日正式公布实施。

9月13日上午,在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认监委主任蒲淳表示,随着国际多双边贸易中关税措施逐步被各种非关税措施尤其是技术性贸易措施所替代,世界各国对认证认可合格评定技术性贸易措施越来越倚重。

“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应用方式也越来越灵活,认证认可已从传统贸易领域向数字贸易、碳贸易等新领域逐步延伸,从产品质量、人身健康安全等要求向环境治理、劳工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不断拓展,日益成为影响全球贸易和产业格局的重要因素。”蒲淳说。

经过40余年的发展,认证认可国际合作取得一定成果。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累计加入21个认证认可国际组织,对外签署15份多边互认协议和128份双边合作互认安排,国际互认范围覆盖占全球经济总量95%以上的经济体,77家国内机构加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全部四大合格评定体系。

仅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及零部件合格评定互认体系(IECEE)一项,我国企业每年获得该体系CB证书数量就占全球总量40%。

蒲淳表示,认证认可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国际化,是国际通行的市场信用工具、质量管理工具和贸易便利工具,在国际经贸交往乃至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行动方案》还提到,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战略着力点。

对此,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副司长姚雷表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具有提高市场效率、加强质量管理、促进贸易便利等重要作用。通过信用赋能、质量赋能、效率赋能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当前,全球范围已经形成“技术创新—标准认证检测—产业发展”的国际产业发展生态模式,深刻影响着现代产业发展和全球分工布局。我国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竞争,亟须加强认证认可对产业发展的协同、支撑和引领,增大与高质量发展相适配的认证认可制度供给。

不过,当前认证认可领域还有一些与高水平对外开放不相适应的突出短板。

蒲淳指出,认证认可工作现状离国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公信力不强、专业化不足、国际话语权不大,在国际上真正能够实现互认的认证制度不多,在许多行业领域基本上由国外认证制度主导,我国参与合格评定国际规则制定的能力也还有待提升。

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司长顾绍平也提到,当前,我国虽然已发展成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大国,但大而不强,在国际上叫得响的知名机构不多。

记者了解到,2023年,我国实际获得国际业务收入的机构44家,占全部认证机构数的3.80%。从事国际认证从业人员5017人,占全部认证从业人数的3.55%。国际证书数量占比低,截至2023年年底,累计发放各类国际认证证书21.24万张,占全部证书数量的5.65%。

为此,《行动方案》重点从三个方面推动检验检测“走出去”。加强检验检测战略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导检验检测行业加强品牌建设;鼓励境内外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国外市场准入要求或国际市场需求的业务。

在推进认证认可国际化方面,商务部世贸司谈判副专员韩长天表示,商务部在世贸组织框架下重点推动成员间认证认可领域的多边监管合作。

比如推动世贸组织成功达成《关于加强监管合作 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部长宣言》,连续多年编写《出口商品技术指南》,帮助我国外贸企业了解和掌握国外市场的标准、技术法规、认证认可等市场准入要求,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推进认证认可高水平开放,是扩大制度型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标准与合格评定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影响着全球 80%的贸易。

对此,韩长天表示,商务部高度重视外贸产品标准与合格评定国际合作工作,将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及其他部门,加强宣传、合作以及服务。比如通过广交会及其他重点展会平台,向外贸企业宣介各国的合格评定措施,以及合格评定国际合作的良好实践。通过多双边合作机制,与贸易伙伴经贸与合格评定主管部门,分享彼此的合格评定制度和措施。举办外贸产品标准与合格评定国际化专题培训。

作为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部署的具体举措,此次《行动方案》的出台,明确了认证认可高水平开放的目标方向、工作路径、任务举措和保障措施,并分两个阶段设定了具体目标。到2025年,认证认可国际合作格局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认证认可高水平开放的政策环境基本形成等。到2030年,全面支撑认证认可高水平开放的多维度立体化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我国认证认可结果国外承认度大幅提高等。

(编辑:于海霞 审核:厉林 校对: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