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丨聚焦“科创中心建设“、“跨境数据传输”——上海代表团开放日回应了这些热点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北京报道
3月6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对中外媒体开放。会上,来自上海的全国人大代表们谈经济、论发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营商环境、数据跨境流通、科创中心建设以及高校科研转化”成为市场关心与上海代表密集回应的重点所在。
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上海的闪亮名片。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在现场表示,这些年,上海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迭代实施1101项改革。
龚正透露称,在创业企业方面,去年,上海日均新设企业1904户、增长28.1%,企业总数达到289.2万户,每千人企业数增加到116.8户、位居全国第一;在外资吸引力方面,去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超过240亿美元,再创新高,连续四年超过 200亿美元,尤其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了65 家和30家,累计分别达到 956家和561家。此外,2018年以来,上海累计为各类经营主体减负超过9100亿元。
跨境数据流动
从全球范围来看,跨境数据如何流动尚未形成共识。然而,各经济体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数据信息安全等方面如何平衡,已经日益成为摆在眼前的重大挑战。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中国针对跨境数据流动的解决方案也在不断推进中。2023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指出,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并强调了包括“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内的多项重点工作,提出的一系列具体任务即包括 “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作为全国数据要素最为活跃的城市,上海计划如何进一步便利数据跨境流动,吸引更多外国企业进驻或留在上海?
上海临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袁国华表示,临港新片区围绕数据跨境流动的主要工作可以用“123”来推进:“1”是正在打造的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目前已入驻企业将近60家。“2”是设立两个服务中心,即跨境服务的数据评估中心、跨境数据的全方位服务中心,为相关企业在数据指导、评估、备案等方面提供全过程指导。“3”是促成三个制度,即跨境数据流动规定、分级分类管理办法、跨境数据操作指引,为跨境数据流动提供制度型保障。
下一步临港将聚焦跨境数据的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围绕“三个加快”服务各类企业更便利地推动各自跨境数据业务发展。
一是加快跨境数据的一般数据清单和重要数据目录的编制。目前,已基本编制完成智能网联汽车车辆远程诊断、公募基金市场投研信息、跨国公司集团管理、生物医药临床试验和研发等20个场景的跨境流动分级分类的首批清单目录,在完成论证后将于近期对外发布。
二是加快对接DEPA、CPTPP等高标准经贸规则,探索建立跨境电子发票互操作平台,试点数字身份跨境互认,扩大电子提单应用场景。推动建设区块链跨链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加国家航运贸易数字化试点。
三是加快跨境数据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包括加强数据跨境流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型海缆登陆站和直连海缆建设。探索开展国际离岸数据业务的功能型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发展国际数据云服务、算力服务、离岸数据外包等数据产业新业态。打造数据跨境流动公共服务平台,设立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跨境数据一站式服务,保障数据跨境安全。
科创中心建设
科技创新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关键引擎,上海未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具体路径,备受外界关注。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副市长刘多表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上海将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前沿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的布局。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量子科技、Web3.0、AI4S和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抢抓布局、加快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
其次是,建好用好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好在沪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以及科技领军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
三是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重点是建好用好负责人才遴选管理和跟踪评价的运行管理机构;实施支持优秀青年科学家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科学研究的人才计划;提供以五年为周期滚动实施,不进行年度考核的长期稳定支持;营造全社会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将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今年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将达到11%左右。
四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重点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快构建风险和利益共担机制、全链条加速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完善行业、企业出题机制,优化“揭榜挂帅”“赛马”等实施路径,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
五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抓好高质量孵化器建设。今年将围绕人形机器人、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启动新一批高质量孵化器建设工作。同时将加快设立上海市科创引导基金,培育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六是加快科创中心承载区建设。推进张江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高标准建设“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
七是构建开放创新协同网络。扎实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推动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发挥上海国际化优势,支持好服务好国际科技组织、各国创新主体来沪在沪发展。
高校科研转化
与此同时,上海高校资源云集,如何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更好地服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也成为外界关心的核心问题。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表示,“跟跑”“并跑”“领跑”三个词来回答。
“跟跑”指的是高校科研经费,特别是稳定性经费的增长速度,要跟上当前科技的发展速度和方式。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稳定性科研经费增长相对缓慢和竞争性科研经费比例过高的问题。过多的竞争性经费,势必会让科研从“目标导向”往“项目导向”转变,
其次,“并跑”指的是高校要和企业深度融合、并肩作战,形成“强耦合”,手拉手并肩前行,跑出加速度。这其中一要找准切入点,对目标要有高度的共识;二要突破传统的人事机制,让老师能够兼顾前沿研究与产业落地;三要各展其长,老师负责解决科学问题,企业负责工程验证与迭代,缩短创新周期,提升创新效率;四要有较为弹性的成果共享机制,充分激发双方的活力。
“领跑”指的是要准确定位科技制高点,合理布局引领科技创新进程。找制高点不仅要盯着全球科技领域的热点与空白点,也要结合国情,关注冷门与短板。另外,高校还要持续加强人才引育,形成涵盖战略科学家、顶尖科学家、青年科学家的人才梯队。同时,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顺应科技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