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书摘》翻山越岭 捍卫山林 高山型国家公园-玉山×雪霸

让无数山友趋之若鹜的玉山顶峰日出。(图/庄坤儒)

台湾的山脉面积占全岛70%,是全球高山密度最高的岛屿,超过3,000公尺的高山多达268座,是同为多山岛屿日本的26倍,纽西兰的13倍。其中3,952公尺的第一高峰「玉山」,位于玉山国家公园(以下简称玉山);山龄500万年,3,886公尺的第二高峰「雪山」,则划入雪霸国家公园(以下简称雪霸),两座高山型国家公园分处南北,各具使命。

高山型国家公园肩负着保护台湾特有森林生态和历史遗迹,及提供民众育乐与研究之责任。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行走于泥地林道上,穿梭在山群岩壁中;山林有难时他们冲在前面,游客有难时他们率先出动。他们就是走在第一线的高山保育巡查员(以下简称巡查员)。

为了山友安全,确认设施状况并修整维护是巡查员工作之一。图为方有水带领参与协同维护计划的布农族年轻人,上山修补受到大雨冲刷的步道。(图/庄坤儒)

不在山里,就在往山的路上

1985年玉山正式成立,十万多公顷的面积涵盖了全台三分之一的百岳,吸引台湾乃至来自全球各地无数登山爱好者前来。区内海拔从300公尺到3,952公尺,林相原始多变,水脉丰沛,是台湾森林生态宝库,其中复育有成的台湾黑熊,超过一半栖息在玉山区内,牠们是世上唯一不冬眠且会筑巢的亚洲黑熊的台湾独特亚种。

由于国家公园依土地利用型态及资源特性分区管理,兼顾生态保育、游憩、研究等多元目标,玉山的巡查员除了要负责巡查维护全区大多是尖峭高山的地形环境外,还必须身兼离顶峰最近的「排云山庄」管理员,处理一切庶务。「因为来玉山的人,九成九都是来攻顶的。」担任巡查员已经36年的方有水表示。问他不来攻顶的是谁?「当然就是巡查员和玉管处(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简称)的人啰。」人称「水哥」的方有水,经常一张酷脸开着玩笑,今年60岁的他是迁徙至此的布农族后代,在玉山成立时,招募以居住玉山附近的部落青年们,共同守护这块历经日治时期到国民政府,森林与生态面临重大危机的土地。水哥便是头一批。

「那时台湾经济正繁荣,到工地盖房子日薪很高。」水哥说他到现在也不知道当初是如何被说服的。「堂哥拉着我一起,共20几人报名,从净山开始。」用不同身分再看玉山,水哥才意识到山林资源枯竭得多么严重。「捡了2、3个月的垃圾,每天都「满载而归」,但这么多座山上,大片原始林消失了,也见不到什么动物。」到了第三年,眼看其他人纷纷离开,水哥也动了要走的念头,「堂哥第二次挽留我。」尽管早已想不起来30多年前再次被说服的理由,「但我留下来了,然后就再也没离开过玉山。」现在呢?「现在啊,爱上了。」水哥话少,但他望着山的神情不言自明。

现今的玉山巡查员值勤为每八日休六日,每次轮班,三位巡查员背着未来八天的食物用品上山,到排云山庄去替换已辛劳多日的同事。「值勤是24小时on-call。巡查员分工,有的处理排云山庄的事务,有的出去巡查。」现年56岁的萧玉山,28岁考进玉山担任生态解说员,两年前通过考试转成巡查员,而且他也是布农族后代,「但我的部落定居在花莲卓溪一带。」健谈爽朗的萧玉山是出名的好脾气好耐性,永远满脸笑容,热情无比,熟悉他的山友喊他声「山哥」,而他的加入让玉山巡查员队伍,成了名副其实的「有水有山」。

「我们的外出巡查范围,上至主峰下到溪谷,从前四峰到后四峰,林道、步道、栈道,全部包了。」山哥从不认为巡查是苦差事,他称为「自己与山独处的时光」。外出巡查员每日由排云山庄为起点,用辐射状方式步行巡查,检查登山路线上设施的安全性,确认位于其他山峰的山屋状况,记录动物的行径与痕迹等都是基本工作,单日巡查最长可达11小时。管辖范围呢?「四只脚的(动物)、两只脚的(人)和没有脚的(植物)全都要管。」山哥打趣地说着。

巡查员会仔细确认步道的完整与平坦状况,判别何处需要修整,而为了贴近原始环境,同时确保山友安全,玉山采用天然枕木与夯实泥土的方式铺设步道。(图/庄坤儒)

与壮丽山脉和谐共处

第一批决定留下来守护玉山的大约有十人,各个身强体壮,能背上4、50公斤的装备进山,各方面适应力极强,「当时玉管处首任处长在我们身上看到潜力,就针对玉山高而险的特性,请国内外的专家来进行特训,让作为山区第一线的高山巡查员,有专业能力同时守护山林生态和游客安全。」水哥说。

水哥至今执行过的救难任务有数百人,「无论生死,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尽力带他们回家。」最艰困的一次,是参加「玉山路跑」的跑者跌落山崖,卡在一株生长在近乎垂直的峭壁正中央的铁杉上,他只能只身从侧面攀爬接近后,将罹难者与自己用绳索紧捆在一起,另外两名巡查员则徒手紧抓岩壁,由上往下到定点后牢牢攀附壁面,让身上绑着一个人的水哥,踩着他们的手和肩膀往上爬,惊险地到达安全的地方。

水哥说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当初处长的用心栽培,为了训练当时台湾极少见的绳索与徒手攀岩技巧,还特别延请国外专家来严格指导。

甫转为巡查员才两年的萧玉山,除了多次救援动物,背下山送到特生中心治疗外,也曾独力一人找到因迷途而罹难的失踪山友,仅靠着头灯的光,背着他循着水鹿的攀壁捷径,从深夜到清晨,直到爬至与救难直升机约定的开阔山崖边,安全将罹难者交付给救护人员为止。「每次我们遇到装备不齐全,或是天候不佳却坚持上山的山友,都会很担忧。」最了解高山的巡查员,期待人们能体验到玉山的壮丽,认识同处一座岛屿的土地和生态,享受俯视云海、观望日出的震撼感,带走满满美好的回忆。

然而高山有多美,就有多危险。日常生活在低海拔的人们若要挑战玉山,除了找对方法外还要有可靠的同伴,「一定要确认自己的状态良好,山的状态也要良好。玉山一直都在,不要给生命带来危险,也不要在玉山留下遗憾。」水哥语重心长地说道。

巡查员是救援的第一线。图为2019年梅雨期间,顶着倾盆大雨和低寒气温,萧玉山背着清晨攻顶拍照时遭雷击的女山友,与前来驰援的消防队员会合后,轮流将人背下山。(萧玉山提供)

心中有山,山自有灵

同属高山型国家公园,雪霸在卫星地图上距离玉山仅105公里远,却具有截然不同的地景风貌和历史遗迹。雪霸地势富于变化,尽管面积比玉山少了大约两万多公顷,却仍拥有51座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还包含圈谷、断崖、山褶皱和钟乳石等鬼斧神工的复杂景致,整体植物群落从低海拔阔叶林一直到温带高山苔原,孕育了台湾檫树、樱花钩吻鲑等冰河时期孑遗的稀有动植物,还有台湾山荠、十多种特有鸟类、宽尾凤蝶及观雾山椒鱼等珍稀保育类动物。

雪霸的巡查员全都是居住在附近山区的泰雅族人,他们生于山、长于山并敬畏山,不但熟悉雪霸区域的复杂面貌,且天生拥有良好的方向感,「泰雅族似乎跟雪霸有着神秘而亲密的关联。」雪霸国家公园管理处(简称雪管处)游憩课技士胡景程说。非常热爱山的胡景程,几乎把面积七万多公顷的雪霸给摸了个透,但一提到泰雅族巡查员,仍然不得不佩服:「他们具备一种直觉,仿佛他们就是山的一部分。」

对泰雅族而言,山里存在着神圣的祖灵,因此在入山前,巡查员都会依照传统习俗备上烈酒,用泰雅语朗诵一段祈祷文。「大致上的意思,是告知祖灵我们要进山了,请祖灵庇护这一趟平安。」巡查员陈中华解释。

1992年成立的雪霸,目前区内仅开放三个各具特色的游憩区域:西北角终日云雾缭绕的观雾区、东北角以武陵四秀出名的武陵区,以及位于西方,能完整看清「圣棱线」和「雪山西棱线」美景的雪见区。其他部分大多属于生态保护区,区内群峰连绵而密集,不易到达,除了规划给山友的特定登山路线外,几乎未经人为开发,因此入山巡查工作都是两人一组,以便相互照应。

泰雅族散居在雪霸周围海拔1,000到1,500公尺的山麓阶与河阶地,聚落完整,人口稳定,由耕种和狩猎生活逐渐转型后,其中一部分年轻人,如伊萨‧宝奈、陈中华和武芢颉等人,选择回归山中,透过Gaga(泰雅族的祖训、诫律与社会规范)找寻自我。

他们化经验和原民智慧为力量,成为雪霸第一线守护者,阻止珍贵树种被盗伐,追踪兽径以便安装红外线穿越式生态相机,观察野生动物的健康情况,收集野外动植物数据提供研究,拆除危险的非法陷阱,协助野放国宝鱼苗,巡逻溪流与河床,救援落难山中的游客……等。这些与雪管处紧密合作的巡查员,开始影响下一代泰雅族人回归山林与部落。

入夜后,在无光害的雪霸生态保护区里,仰头便可看到满天星星,璀璨银河横跨天空。(图/庄坤儒)

山林开放,找回人与环境的联系

「山林开放政策的实施,除了增加进入生态保护区的机会,最重要的是让个人安全的责任回归到人们自身。包括了解风险、谨慎计划且充分准备。」胡景程表示。

在雪霸越山换景色、跨区变气候的复杂环境下,雪山圈谷有玉山圆柏林,也有冷杉纯林组成的黑森林,都是雪霸园区特有的林相。这里更是价比黄金高的传奇木材——台湾特有种红桧木的原始栖地。

伊萨领头,带着采访团队在看来无路可走,树林和芒草密布的山间上下攀爬,最后来到高地一处由坚硬土块围成的方型浅坑,明显曾是建筑物的基底。「日治时期伐木后再种的树林,与原始林间界线逐渐模糊,看不出来曾经有人生活的痕迹。这里是日本军警当初在雪霸设立的中间驻在所(位置居中的山区派出所)遗址。」

「由这条路往两边去,就能把雪霸其他的驻在所连成一线。它们许多保存完好,而且规模蛮大的。这条路线翻山越岭,是日军为了用机器运送木头下山开发的,同时也用以区隔和管理当地居民。」陈中华族里祖父辈仍能口述当年历史。

为了工作几乎走遍雪霸每个角落的巡查员,深知这里错综复杂的山貌溪流的魅力与潜在危险,「连我们有时都会在山里迷途,因此规划出合理又安全的游憩路径,定期维护设施或清除倒木落石,让民众安全欣赏雪霸美景。」山林开放以后,人们需要更多正确讯息来了解山脉与水域,增加学习不同型态登山的机会,才能避免危险的发生。

「绝对的自由,来自绝对的自律。」自己不仅是护山者也是登山者的胡景程,认为「自律行为」与「无痕环境」是每个准备要进入山林的人,都应该抱有的基本尊重。「自我负责的行为,才是人能跟环境永续共生的解答。」

本文作者:刘亭均

(本文摘自《台湾光华2021.12》)

《台湾光华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