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以来IPO企业扎堆 “撤单”,新增上市公司同比减少五成
在监管政策持续趋严的同时,IPO企业正扎堆“撤单”。
自年初以来,IPO终止数量达到同期历史高峰。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1日,今年共有77家IPO终止审查,其中有75家是主动撤回,占比超过九成。同时,今年A股仅有26家公司成功上市,同比减少五成。
近期,证监会密集发布政策文件,IPO再次迎来严监管政策。监管强调要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同时,强化“申报即担责”,加强IPO企业现场检查力度,大幅提高对拟上市企业的随机抽查比例和加大问题导向的现场检查力度。另外,明确检查期间撤回申请不影响检查实施,也不影响证监会及交易所依法依规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
“撤回了上市申请,我们仍然要开展检查,该追责、该处罚的仍然要追责处罚。” 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监管司司长严伯进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一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IPO撤回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随着IPO监管新政策的落地,尤其是现场检查比例的提升,需要对IPO申报项目重新作出审慎考虑和调整,未来IPO申报也将更加严谨。
IPO企业扎堆“撤单”
据Wind数据,2024年1月1日至3月21日,IPO主动撤回共75家,相比去年同期(61家)增加22.95%。其中,沪深主板共撤回22家,北交所撤回20家,创业板撤回24家,科创板撤回9家。
从行业分布来看,以证监会行业分类为准,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撤回数最多为14家,其次是专用设备制造业撤回10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撤回9家,医药制造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各撤回6家。
保荐机构方面,从撤回数量来看,中信建投撤回9家,中信证券和民生证券各撤回7家,中金公司撤回5家,撤回量相对靠前。从撤否率来看,则有15家保荐机构撤否率超过30%,8家撤否率在50%及以上,其中中原证券保荐家数5家,主动撤回4家,撤回率80%。
截至发稿,仅3月就有22家IPO企业主动“撤单”。从最近一周来看,有7家主动撤回,其中由民生证券保荐的项目就有3家。
在撤回项目中,有IPO审核进度长期停滞的企业。比如,民生证券撤回的3个项目中,从事汽车金属紧固件研发、生产的敏达股份,自去年3月收到首轮问询函后,公司除更新财务资料外,截至IPO撤回,仍未回复首轮问询。原定于2022年11月25日接受科创板上市委现场审议的翌圣生物,在上会前夕,因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被取消审议。截至IPO撤回,审议进度停滞已超过一年。
另外,也有盈利大幅下滑的企业。由海通证券保荐的贝利特化学,于3月19日撤回了IPO申请。此前1月22日贝利特化学回复第一轮问询后,2月2日深交所发出了第二轮问询。贝利特化学在连续两年净利润大幅增长后,2023年经营业绩遭遇大幅下滑风险,预计净利润下滑近五成。
A股上市公司同比减少五成
自去年下半年IPO阶段性收紧之后,新增上市公司大幅减少。2024年以来,随着IPO严监管持续加码,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仍在继续下降。
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1日,今年成功登陆A股的上市公司共26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五成;融资规模218.49亿元,同比下降近六成。
从板块分布来看,上证主板上市7家,创业板上市7家,北交所上市6家,科创板4家,深圳主板2家。其中,北交所企业上市速度也明显放缓,上市公司数量不足去年同期四成。
从行业分布来看,以证监会行业分类为准,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有7家,电气机械和器材有6家,合计占比50%;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通用设备各有3家,专用设备、医药、汽车各1家。其余,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2家,农业以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各有1家。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上市首日破发的上市公司有2家,分别是海昇药业、上海合晶,12家上市公司首日涨幅超过100%。上市以来,26家上市公司股价平均涨幅为68.78%。
随着监管全方位加强,未来企业上市门槛将进一步提升。根据证监会3月25日发布的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的意见,监管将从公司治理、财务数据、分红、定价、募资以及盈利能力等多方面严把拟上市企业申报质量,同时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建立常态化滚动式现场监管机制,突出交易所审核主体责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