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乡村振兴蓝海 银行信贷瞄准农业农产

本报记者 杨井鑫 北京报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在全国两会期间,围绕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等问题,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不论是农产、农企、农民,还是基建建设、技术创新都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监管部门正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乡村振兴支持力度,而多家银行也在不断提升服务“三农”质效,保障粮食产业链信贷投放,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以金融服务创新促进信贷资金及其他金融要素和资源流向农村,进入乡村产业。

金融农产良性循环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农业领域已经耕耘了40多年。在今年两会上,他准备了多份与“三农”相关的提案。

他认为,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国际科技竞争新态势来看,“科技—农业—金融”良性循环已成为推进农业强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刘永好建议,鼓励并发动企业积极参与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鼓励金融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资农业科技;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九江市市长蒋文定在谈到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时表示,坐落在万里长江和鄱阳湖交汇之处的九江山清水秀,生态资源丰富,却也面临生态产品“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的问题。为此,九江近年来积极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推动生态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生态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

他表示,绿水青山“定价”后,九江市针对群众需求积极引导银行机构创新绿色金融工具,拓宽生态产品融资渠道。“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是一个有机的结合。在国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金融的支撑必不可少,而农业农产的快速发展将产生更多的市场需求,将成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契机。”一家国有大行人士称。

该人士表示,农村经济发展动能增强,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村地区信用环境持续改善,折射出农村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而银行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领域也将大有可为。

据了解,在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稳粮增产、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稳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而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其中一个关键。推动“小田”变“大田”、“农田”变“良田”,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群众劳动生产成本,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另外,农业科技创新则是农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王倩在山东代表团小组会议发言中称,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是打开农业新质生产力之门的钥匙。“作为农业战线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我更加关注农业产业化、农业种业振兴、农业科技研发、农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种地靠科技,农民才更有赚头、更有奔头;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壮大。”

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资金保障。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3.5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78%,农业科技和农田基本建设贷款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6.6%和35.6%。

掘金“三农”

乡村振兴正在成为各家银行信贷业务的重点之一,其中国有大行的网点、客群近两年在不断下沉。

2月27日,农业银行(601288.SH)在北京召开了2024年服务乡村振兴和“三农”县域业务工作会。在总结2023年服务乡村振兴和“三农”县域业务工作的同时,安排部署2024年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

会议指出,2023年农业银行不断深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三农”和县域业务再创新局面。涉农重点领域信贷投放不断加大,农户贷款加快实现扩面上量,“三农”产品服务创新水平持续提升,科技赋能“三农”服务深入推进,服务乡村振兴多方合作全面深化。

对于2024年农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和“三农”县域业务,该行明确表示,始终把增加县域农村金融供给放在首位。不断提升县域贷款在全行占比,持续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瞄准“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方向,助力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大力支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服务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同时,更大力度服务科技、改革双轮驱动和农民增收。实施种业振兴服务提升行动,优先支持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科技重点企业,助力释放各类农村产权金融权能,以农户贷款为抓手促进农民增收。

截至2023年年末,农业银行乡村振兴领域贷款余额近9万亿元,较上一年增量超1.4万亿元,增量和增速均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乡村产业贷款余额1.8万亿元,增速32.1%,乡村建设贷款余额1.96万亿元,增速26.8%,均大幅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

工商银行(601398.SH)则通过深化“融资、融商、融智”一体化综合服务,持续打造助力“三农”发展的服务模式。截至2023年11月末,工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突破4.1万亿元,增速超27%。工商银行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开展“兴农撮合”活动,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强镇及下辖经营主体提供精准高效的产销对接、招商引资和金融服务。同时,工商银行持续加强工银“兴农通”App、手机银行与融E聚等开放银行产品的相互链接、相互支撑,利用现代金融科技手段,支持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涉农企业经营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银行(601988.SH)董事长葛海蛟近日撰文称,以国有大型银行高质量发展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其中,他强调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两者共荣共生。必须致力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大力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保障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支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此外,对于普惠金融业务的未来发展,葛海蛟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服务创业就业、专精特新、外汇外贸、“三农”等重点客群,提供涵盖信贷、保险、理财等精准有效的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实现“基础金融服务更加普及、经营主体融资更加便利、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更加有力、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机制更加健全、金融风险防控更加有效、普惠金融配套机制更加完善”的发展目标。

除了国有大行之外,不少中小银行也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业务的增长极。据了解,中信银行(601998.SH)将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全行发展战略,成立党委书记、董事长任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每年召开党委会、董事会、行办会研究部署和统筹推动乡村振兴业务发展,总分行均指定专门部门专业化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推进县域支行网点建设。提升乡村振兴指标考核权重占比并与分行负责人绩效考核挂钩,配置FTP考核利润补贴、薪酬、费用等资源,提升不良容忍度,按照“适度容错”“尽职免责”原则,鼓励分行先行先试,持续提升基层服务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是多维度的。”光大银行(601818.SH)相关人士表示,该行发挥数字化便民服务优势,通过光大云缴费为县域乡村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光大购精彩商城则以数字化手段高效整合推动销售农产品,帮助农民扩大销售、创收稳收。

该人士称,在助力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光大银行升级了“阳光兴农”品牌,持续开展了“服务粮食安全 助力种业振兴”活动,并通过光大理财以发债的模式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一位券商分析师向记者表示,目前全国仍有接近5亿的农村人口,这部分人口的致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商业银行加大乡村振兴领域信贷支持不仅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自身未来发展的需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