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在即疯狂补作业,家长如何帮孩子收心

暑期已近尾声,经历了长假的孩子们即将重回校园,孩子因不舍假期,还在进行最后的“挣扎”:有的在疯狂补作业,有的在抓紧放松……他们在忙乱中迎接开学。与此同时,家长却焦虑起来:早上睡到自然醒,一个暑期都在“放飞自我”的孩子们能够“收住”玩心,调整好心态迎接开学吗?因此,这段时间,“收心”似乎成为许多家庭的关键词。专家建议,家长应与孩子多沟通、交流,有意识地从假期游玩等话题转向学习的方面,正面引导孩子收心,让孩子从心理上对新学期充满期待和信心。

暑期最后疯狂补作业

记者了解到,眼下,不少孩子都在抓住暑期小尾巴进行最后的放松,也有一些孩子在忙着补作业。

8月25日,即将上5年级的球球就在忙着写作业,因为暑期没有控制好时间,再加上平时还要忙着兴趣班作业打卡,总有其他事情夹杂着,因此老师布置的阅读和写作文的作业至今都没有完成。

“我问孩子作业做得怎么样,他一脸乖巧地回答我,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我照着作业单逐项核对时,才发现很多都漏了没做完。”家长李女士介绍,暑期最后几天,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催着孩子补作业,之前是因为太相信孩子了,没有过多去干预,才闹成这样的结果。这几天她几乎什么事情都推掉了,一下班就回家看着孩子做作业。

家长王女士认为,现在孩子的假期作业是非常复杂的,根本不像她小时候那样,完成一本本暑假作业就好,而是有很多实践类的作业,这类作业看起来难度不大,但是要孩子统筹安排其实非常难,需要家长来关心、参与。对整个暑期都在“放飞自我”的孩子来说,这几天就要疯狂补作业了。

抓住假期尾巴放松身心

“感觉一眨眼的工夫暑假就结束了。”昨日,家住海州区的小乐一边看电视一边说,他对这个假期比较不舍,开学后,学习比较紧张,没有过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因此,最近几天他每天都会看一两个小时喜欢的电视节目,也会约上同学一起玩一会,享受假期的最后几天。

“就是还想再多享受一下暑期放松的状态。”即将上高一的小舟告诉记者,虽然整个暑期,她都没有停止学习,但是每天的作息时间相对比较自由,早上也可以多睡一会懒觉,下午还可以追追剧、打打球、玩玩游戏,但是等到开学以后,这样的状态肯定是无法享受了,因此,最近几天,她比较珍惜这种有些“慵懒”的感觉,也想再多享受几天。因此,这段时间,她每天都会打游戏、追剧来放松一下身心。

“可以理解孩子有这样的心情。”小舟的妈妈季女士表示,孩子马上就要回到寄宿学校,开学了就要开启住校生活了,学习也会比较紧张,趁着还没有返校,在家放松一下可以更好地调整学习状态。

家长忙着催促孩子“收心”

“我最担心的就是她无法适应新学期的节奏。”学生家长李女士说,临近开学,她比孩子还要紧张,毕竟一个暑期下来,孩子天天沉浸在假期的状态里,虽然暑假作业按时完成了,但是开学前,孩子依旧不能按照计划表来完成各项任务,总是要她催促,因此,最近几天她需要经常叮嘱孩子,也开始压缩孩子下楼玩的时间,但是说多了,孩子却有些烦躁,效果也不好。

与李女士一样,开学在即,家长最希望的是孩子们能够早点“收心”,早点进入学习状态,于是这段时间,家长们工作之余,也在忙着用各种方法来帮孩子收心,除了每日的叮嘱和催促外,有的家长早已开始带着孩子制订周密的学习计划,每天要求孩子提前学习新学期的学科内容及必读的书目,逐步增加孩子学习的时间,压缩孩子娱乐放松的时间,希望孩子们的脑袋里只装着“开学”这一件事,早点进入状态。

“其实孩子要开学了,我还挺开心的。”学生家长周先生表示,面对“神兽”即将“回笼”,他充满期待,毕竟孩子有时候也不太听话,相信开学了一切就会步入正轨。但是面对开学,他也有些担忧,因为他和爱人又要开始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了,心情也会随着成绩的好坏而变化,这也是每个家长必须经历的吧。

帮孩子“收心”应注意技巧

新海实验中学教师王丹表示,开学前的收心准备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配合,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家长动嘴提醒,孩子付诸行动,这样通常不能起到很好的收心效果。帮孩子“收心”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家长还可以做以下尝试:一方面,从帮助孩子调整作息时间下手,在开学前一两周时,最好让孩子执行上学期间的作息制度,这样循序渐进的坚持,对于已长时间处于放假状态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在言语上给孩子们一些安慰,让孩子们从心理上克服“开学恐惧症”,鼓励孩子们早日主动融入开学后的学习生活中去。但是家长要切记,在帮助孩子收心时不能操之过急,不建议家长经常对着孩子唠叨“赶紧收心”,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紧张情绪。

王丹建议,临近开学和开学之初,家长应及时纠正孩子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应该减少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与孩子步调一致,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机,以免分散孩子注意力。此外,最好在开学前几天帮孩子制订一个和学校作息时间接近的作息时间表。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有意识地从假期游玩等话题转向学习的方面,正面引导孩子收心,让孩子从心理上对新学期充满信心和期待。(记者 徐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