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北京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破”与“立”

题图|视觉中国

在经历了电子化、信息化转型,步入智能化阶段之后,“数字化”一词已和银行密不可分。

2022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指出“要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五篇大文章”,数字金融是其中之一,也说明了金融科技的重要性。

事实上,自20世纪末起,银行业就开始了数字化的探索之路。1995年,部分银行开始尝试联行报单、银行汇票签发的微机处理,重要凭证也进入微机管理。随后,各家银行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2000年以后,各家银行开始平台建设,推出了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系统,并逐渐成为服务主渠道。2010 年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深度运用,银行业务拓展不再受限于物理网点。

近年来,商业银行更是普遍加强了信息科技的投资力度,数字化转型已深刻影响了银行业务运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数字化不仅改变了银行的传统业务形态,还促进了数字金融新生态的形成。如今,银行业已经全面迈入了数字化经营的新纪元,数字化转型战略正逐步深入,展现出更加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毫无疑问,避免“内卷”的最好方式,就是积极“破圈”。面向未来,如何高效地强化数据能力,实现从单纯的技术布局向深度的价值挖掘转变,是一项关键挑战。同时,对于数字经营来说,如何不再仅仅追求数量的增长,而是转向质量的显著提升,同样是一道必答题。

大模型赋能,银行重点发力金融科技

自2022年11月ChatGPT正式发布以来,AI大模型及其各类应用产品也进入蓬勃发展期,人工智能已步入“大模型时代”。

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广泛应用,各行各业都在探索大模型赋能的新可能。银行业自然也不例外,凭借其海量的金融数据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成为了AI大模型技术应用的前沿阵地。

AI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垂直发展,其核心目标依旧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金融业务的管理和运营场景。过去,银行业依赖于广泛铺设网点和增加人员的传统服务模式,而现在,这种模式正逐步被以科技为支撑、灵活多变且高度个性化的新型服务模式所取代。

要想打造“数字银行”,资源投入和科技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基本保障。

北京银行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2023年信息科技投入占到了营业收入比重的4.5%,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包括在科技研发、设备采购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领域投入。

在科技人才培养上,北京银行也投入了大量精力,2023年,该行信息科技正式员工数量由2022年的783人增至977人。北京银行内部不仅通过相关机制鼓励技术人员主动学习业务知识,同时还会提供系统化的培训,让技术人员能够更便捷地参与银行业相关的认证考试。此外,北京银行建立BA-SA机制,持续组织“超级BA训练营”,通过训练营培训,培养出了一批更懂业务逻辑的技术研发人员和一批更懂技术实现的业务分析人员。

而在今年火爆的大模型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北京银行也紧跟技术前沿,推出了AIB金融智能应用平台,该平台深度整合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通过GPT大模型、机器学习小模型、语义搜索等数字技术,全面构建了“AI+”金融的全景图。在自主研发“京智大模型”的基础上,北京银行还融合了多种主流的开源大模型。

针对理财经理、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综合柜员、远程客服等岗位角色,北京银行部署了包括“北银投顾”“财报助手”“运营助手”“智能客服”“京客图谱”“数币银行”“京行研究”在内的问答机器人,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客户体验。

数字化转型战略走向纵深,北京银行如何脱颖而出

数字化转型本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构,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与别的企业“试探性”的技术应用不同,北京银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数字化转型方法论和思路:在战略层面围绕“数字京行”体系展开,树立“一个银行(One Bank)、一体数据(One Data)、一体平台(One Platform)”的目标和理念。

2023年北京银行在打赢统一数据底座、统一金融操作系统、统一风控平台建设“三大战役”基础上,乘势开启以“大零售-大运营-大科技”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新三大战役”,“数字京行”开始由“夯基垒台”阶段步入“加速蝶变”阶段。

以零售业务来说,目前其竞争优势集中在构建“场景生态”上,将金融产品深度融入各类对客服务数字化场景中。为了加强数字渠道建设,北京银行上线手机银行APP 8.0,深化远程银行系统集群建设,“智库”全面应用于远程银行服务和手机银行搜索场景,不仅为APP客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也实现了运营的智能化升级。拓展“智策”体系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策略覆盖线上线下全渠道,累计上线策略3,200余条,触达客户超4.5亿人次。

截至2024年一季度,北京银行零售AUM突破1.1万亿,增速达6.9%;零售客户达2942.3万户,较年初增长33.2万户。

随着业务结构的转变,北京银行的资产端也出现了显著的积极变化。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北京银行的总资产达到了3.75万亿元,较2022年初增长了10.65%,规模继续保持城商行首位。今年一季度末该行的资产总额达到3.8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了3.89%。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银行还通过数字化转型赋能风险管控体系,2023年该行全面优化升级“冒烟指数”风险预警模型 2.0 版本,上线潜在客户模型,实现工商注册企业信用风险量化风险评估100%全覆盖。

数字化赋能助力提升资产质量,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实现连续下降。据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32%,较2023年初下降 0.11个百分点;2024年一季度末,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31%,相比2023年底又下降了0.01个百分点。

数字化技术助力业务发展,北京银行转型效能持续释放

正如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高峰所说:“没有应用场景,新技术就是‘无根之木’。”

蜕变过后,北京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创新的金融产品展现出其独特的经营特色。

去年3月,北京银行推出了“专精特新”企业专属的线上信用贷款产品“领航e贷”,一经推出,“领航e贷”便迅速成为服务“专精特新”的“爆款”产品。现在已经升级迭代到了4.0版本,具有全线上化操作、资金随借随还等特色优势,产品额度最高可达2000万元,期限最长可达3年,有效解决了“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痛点。截至目前,“领航e贷”产品授信规模已经超800亿元,累计服务客户超7000户。通过为企业提供不同的信贷产品、存款产品、结算产品和国际业务服务等,北京银行也成为了企业非常紧密的金融合作伙伴。

2024中关村论坛期间,北京银行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积极发挥各自在职能、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优势,在科技金融服务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更好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活动现场,北京银行创新推出“统e融”一站式融资服务平台。该平台通过系统化、自动化的方式为企业提供“一揽子”融资服务。客户仅需一键申请,系统即可自动匹配贷款产品,智能AI“分钟级”审批,助力实现“当天申请、当天放款、数据增信、零人工干预”的创新服务模式。

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可以预见的是,北京银行以数字化牵引全方位的转型升级,这一变革将为其在金融科技时代奠定坚实且长期的竞争优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