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陆》没想到麻辣烫会以这种方式扬名海外(上)
荷兰速滑名将Jutta Leerdam,在IG上分享了在北京冬奥村吃到的麻辣烫。(网路图片)
昨天是羽生结弦,前天是谷爱凌,再往前是卖爆了的吉祥物冰墩墩……可能是刚过完年,碰上疫情期间大家都快闲出事了,最近几天有关于冬奥会的新闻狠狠地刷了屏,让我们有了共同话题。
当然,对于像我这种肥宅吃货来说,除了看运动员矫健的身姿,还是看这些俊男靓女私底下的吃播更有意思,比如荷兰速滑名将Jutta Leerdam,前两天在自己的INS上分享了在冬奥村吃到的麻辣烫,引发了数十万的点赞。
事实上,最近有关麻辣烫的节奏还真不少。第一个新闻是,大陆的杨国福麻辣烫冲击IPO,准备在港股上市了。第二个新闻是,有韩国人在吵麻辣烫起源问题。
说是推特上有个三无帐号发了张图,显示韩文版的wiki把麻辣烫的原产地改成了韩国,引得不少国人在评论区和韩国人对骂(目前贴子找不到了,但wiki上确实有被修改的纪录)。
从转发情况来看,也有很多韩国人对「同胞」的行为表示反对。事情背后显然有乐子人在带对立节奏,但是对于偷国的行径,大家早就习以为常,也没起多大节奏。
第三个新闻是,日本媒体吐槽新冠疫情后,在日本政府的援助下,街头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人开的中华料理店。配图是一家开在池袋地铁站北口的四川麻辣烫。
标题大概意思是:池袋站北口成了「新・中华街」中国人店员表示「得到了日本政府的优厚援助」。(作者提供)
几件不算大事的新闻,因为「麻辣烫」贯穿在一起,恰好联系起中日韩。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麻辣烫早就成了周遭国家小有名气的中国料理。
说起麻辣烫,你会想到什么?
苍蝇馆子?街头小吃?装在塑料盆里的外卖?又或是抖音快手B站上的各种吃播?印象里麻辣烫一直是种接地气的东西,甚至有些屌丝气。
就像早些年互联网风气比较开放,李毅吧有过个梗叫「6块钱麻辣烫」,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
说是网友碰头,一个青岛的妹子坐飞机去成都找汉子,对方请她吃了6块钱的麻辣烫,搞来搞去的……
最初多玩论坛也出现过类似贴子,只不过没帝吧版本这么流行,也有人指出,这是某国产避孕套商家曾经为了吸引眼球搞出来的网络炒作。
实际上这种梗就跟「车顶放矿泉水」差不多,多少有些物化女性的意思,放到现在是要被人挂微博批斗的。但秉承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态度,大家看着乐呵,所以并不妨碍故事版本的流传。
以至于后来每每有什么网恋奔现的都市传说,都要用请客麻辣烫的桥段,来故意沾点屌丝气息。前段时间,剑网三跟肖战粉圈掐架,就有虾爬子凭空污人清白,把这种陈年老梗按在中年头秃的游戏制作人身上,多少有点离谱了。
嗨啊,现在请妹子吃饭,再不济也得一顿火锅吧,哪里还有人请吃麻辣烫的。
让我们抛开离奇的故事成分不谈,有段时间我是真的很好奇,成都能找到5块钱、6块钱的麻辣烫么?十年前的物价也没这么便宜吧。
印象里四川不能说是最能吃辣的省份,川菜有不辣的,辣的特点是麻且辣——因为会搁很多花椒。以前看书上说,有些四川小面馆的墙壁上会黑漆大书三个字:麻、辣、烫。按我想来便是麻辣烫起源川渝的旁证。
毕竟没有比这3个字更能形容川菜里辣菜的特色了。前年BB姬团建地点选择了成都,可惜实地吃过了四川火锅、串串香、乐山钵钵鸡,也没有发现类似的文书,更没有找到正宗的麻辣烫。
或许是太过接近市中心,少了些市井气,又或者麻辣烫真的不赚钱——毕竟冒菜和串串一个人可以吃几十,麻辣烫随便弄个宽粉加土豆金针菇就顶饱,贵点也就二十多——所以街头巷尾几乎见不到麻辣烫摊子,就乐山有见,一直让我引以为憾。
遗憾也是因为记忆里从小吃的麻辣烫,既不麻,也不辣,也就跟烫字沾点边,都是根据当地人口味改良后的版本——我后来才知道,店舖开遍全国的杨国福和张亮都是黑龙江人出身,妥妥的东北货。以至于近些年麻辣烫漂洋过海,在日韩年轻人间成为爆款,我也不怎么稀奇。(mumu)
(本文来源:「BB姬」公众号)
【征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征文」栏目,征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脸书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欢迎线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