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北京各区中考成绩分布图,我震惊到了!

文 | 图图妈

来源丨微信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

ID:pkumum

今天北京中考成绩放榜,看到各城区分数段人数的统计,我惊呆了。

左边的是去年的中考数据,右边是今年的中考数据,一眼看过去的结论就是:全北京冲到金字塔尖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就拿海淀来说:

今年中考660分及以上人数有71人;

去年650分以上205人,今年有930人;

去年645分以上773人,今年有1857人;

去年640分以上1896人,今年有2985人。

看这个数据,基本每个分数段的人数都在翻倍增长,甚至高分的650分以上,直接翻了4倍多!

而且不光是海淀,今年北京大部分区域中考成绩高分段人数全面上涨,从原来一大片空白,到现在高分档人数满满当当,真的很震撼。

我认为这次高分翻倍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今年中考总分是670分,比去年多了10分;另一方面也真的说明大家依然在卷。

中考分数上调之后,估计今年很多区学校的录取分线也会整体上涨,对于普娃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

机会在于普通孩子和学霸之间的差距逐渐变小,原来塔尖的人可能只有三五个,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都有机会入列,只要提前看清方向,做好规划变成学霸非常有可能。

同时对于北京孩子的挑战更大,短短几分的差距,孩子的能力可能差的不大,但可以选择的学校就完全不一样了,确实非常现实,也非常残酷。

而且今年是北京中考全科开考的最后一年,到了明年, 小四门(生物、地理、化学、历史)就不会计入中考总分,成绩会以等级的形式呈现,中招方式也是个未知数。

不管怎么说,教育本身就一直在变,所以政策的变化对孩子本身的底层能力影响不大,反而看完这个成绩趋势,可能牛娃的压力远大于普通孩子。

所以反向去思考,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普通的孩子,怎么抓住机会去逆袭成为“新”的学霸。

差不多2年前,我开始接触各种牛娃、学霸和他们的家长、老师。

接触的孩子越多,我越来越发现传说中的牛娃、状元、天才等等和我们认知里的学霸完全不一样。

以前我们总觉得学霸就是埋头学习,花的时间比别的孩子多,学的东西比别的孩子深,大部分精力都扑在学习考试上,总之付出的一定是常人不可及的。

实际上,大部分这些学霸全都是学业能出成绩,兴趣爱好也不少,生活和学习能非常好地平衡和协调。与其说他们在学习上付出得多,不如说是赢在了高效上。

前段时间和北大学霸,天天练创始人王一帆老师聊天,他用一句话就总结出了学霸之所以能成为学霸的核心:

小学吃得快

初中吃得完

高中挑着吃

采访视频我也放在这里,大家可以通过视频快速了解这三句话的含义。今天文章我也会用文字跟大家详细解读。

刚好明天早上我也邀请了王一帆老师本人到直播间,大家可以来直播间听王一帆老师亲自给大家解读这句话的含金量,王老师同时也会跟大家分享更多的暑假学习干货,同时还有天天练打卡返奖学金活动的返场,这次返场非常难得,想在暑假让孩子用上天天练的妈妈们一定不要错过。

直播周三(7月10日)早上8点20开始,大家记得预约

说回今天的话题。 我之前听一个北京东城的初一妈妈说,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写作业得写到一点钟,而且在班级里是很普遍的现象。

王老师说不光是在北京,他妹妹在郑州学习成绩年级第二,每天晚上下课8点半,回家还得做一个半小时作业。

在他看来,年级第二,天天考99分的的孩子回家还在做基础的作业一定是有问题的。

甚至极端地说学校里故意布置很多作业,让孩子比同龄人更晚睡觉,这是学校和老师的无能。

因为学 习一定不能吃大锅饭,因为每个孩子的能力不同,目标也不同,只有在对应的阶段,给到对应水平的解决方案,才能让每个孩子的学习效率提上来,无限接近自己的目标。

吃得快、吃得完、挑着吃,就是小学、初中和高中孩子能领先于同龄人的9字箴言。

小学不比“吃”得多

而是比“吃”得快

幼儿园和小学期间,是孩子学习生涯里时间最充足的阶段,所以很多家长第一步就把目标弄错了。

为了让孩子“吃”更多,报各种兴趣班,课外班,学校里的内容也紧赶慢赶往前扑,一方面怕跟不上别人的脚步,另一方面还担心耽误了孩子的潜力。

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进入过这个误区,给图图报过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还有线下的培训机构,网课,等到了高年级之后,又不得不砍掉一些没必要的内容。

事实上,小学真正比得不是“吃”得多,或者“吃”得完,因为孩子的时间是一样的,你能学10门,别人也能学10门,学科难度也不大,每个孩子都能吃完。

小学真正培养的,是孩子是不是能“吃”得快并且不会被噎着。

我们都知道,学校里教孩子题目,第一个要求就是要完成的精准,题目要做对,但家长都很容易忽略“完成的要快”这一点。

小学的成绩一般都很难拉开非常大的差距,很多优秀的孩子都能考满分,这个时候满分就不是分辨能力的点,关键在于拿到满分的时间。

因为有且只有在小学,孩子的时间是超量的,孩子可以用10倍的时间做1倍的事情,到了初高中就不是了。

所以小学的孩子一定要有时间观念,到点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交卷一定是第一位。

但现在很多公立学校的问题,就是在小学阶段,给孩子布置的作业和学习任务都是一样的。

换句话说,如果大家都做同样的作业,一定会有比较弱的孩子做不了难题,很优秀的孩子还在做特别基础的题,这件事在小学不大明显,所以容易被忽略。

所以在课堂后就需要家长去根据孩子的水平对症提高, 孩子在学校里一遍就能完成复习的,就不要上课外班再学一遍, 在学校里当堂就能听懂的,就不要回家再听一遍。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地方去,底子打不好就反复锻炼基础,基础很夯实,就拔高。

只有这样,孩子到了初中需要“日吞十蛋”的时候,才能不掉队。

初中“吃”得完

高中挑着“吃”

初中和小学最大的区别是,在一切不变的情况下,孩子要学的内容多大概6-10倍。所以如果真的以“吃饭”来衡量,能不能吃完就是最大的考验。

孩子到了初中,能把所有学习的内容都“吃”完“吃”透就是非常优秀的。但是能“吃”完是一种能力,如果“吃”不下能吐出来一部分,也是需要胆识的。

初中要学会打包和总结,因为小学的题目很简单,但初中学的不是题目,而是“题模”,也就是很多妈妈们说的母题,而且初中的题量可能是小学的10倍。

所以想要精准的“吃”到大菜的口味,一定不是去无效刷题。

怎么能找到“大菜”呢,一定要重视两类题型。

第一类,就是课本的题目。课本上的题目一般就是经典题,虽然它不会出现在考试上,但它的本质其实是给考试搭梯子,让孩子从知识点能慢慢迁移到题目上。

俗话说, 书上一粒沙,考试撒哈拉,书上给你面粉,考试要你包包子。

考试难就是因为大家理解错了课本的意义,课本的题要做,但不能只做课本的题,因为它只是嫁接考试的一座桥,更高的知识点一定是在课本外面。

第二类,重点要做的不是母题,而是真题。

母题是历年的高频考点,每一年都会考的东西,是不变的。没有时效性,十年前的题目和今天的母题是一样的。 所以要知道它,但没必要花全部的时间去做它。

要重点做的是真题,精准题。也就是今年的考型,去年的考型。

母题是一样的,但真题是千变万化的,孩子通过做真题也能了解更多题目的灵活变化,也能打开自己的思路。

所以如果初中的孩子能很好的区分出什么是经典题、母题和真题,反而做练习的量会变少。

当老师让买练习册的时候,其中有经典题型的,可能就是母题;其中有某个地方的套卷,它就属于真题。

到了高中,就不是什么都得吃“完”,“挑”着吃才是重点。

所谓“挑”着吃,就是无用的和吃过的不吃,吃真正对自己有营养,能快速“长个”的东西。

王老师说他高中的时候,和数学老师沟通后可以不做作业,条件是可以保证数学100分,或者都拿95分以上。

高中的老师会分段的布置作业和任务,比如你能保证在95分以上,你就可以不去做每日一练,可以不去记笔记。

但如果你分数在80分以下,作业就必须做,基础的题目也一个不能少。

高中要面对高考前的选拔,如果大家都吃大锅饭,学习目标都一样,那只有差和普通,不会有好。

所以王老师说,他的很多同学、朋友能上北大、清华的那些学霸们,要么是给自己开了小灶,要么是自己做了“挑食”的举动。

最后还是要和大家说一句,虽然学霸有天才,但也有很多都是普通孩子逐渐逆袭过来的。

很多家长就是太焦虑才会搞不清孩子的阶段任务和目标,当我们放松下来,看清孩子的能力和目标,学习的事儿真的没有那么难。

明天7月10日(周三)上午8:20,我会给大家讲讲孩子怎么利用好暑假学好校内学科,并且还会给大家带来海淀牛娃都在用的学习神器“天天练”的限时活动,大家可以提前预约直播间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