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两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个共同」
2017年9月28日,丁酉年祭孔大典在山东曲阜举行,7000余名海内外人士共聚于此,纪念孔子诞辰2568年。图为舞生左手持籥,右手持雉尾羽,伴着《天人合一》《为政以德》《天下大同》等乐曲起舞。(中新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个共同」,即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同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而「五个共同」不仅是两岸同胞的关键纽带,也是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对「五个共同」的理解,需要明确其在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首先,共同历史条件是两岸同胞之间最为根本的联系纽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这些共同的历史记忆不仅包括战胜外敌、保卫家园的英勇事迹,也包括灾难面前同舟共济的感人事迹。共同的历史条件能使两岸同胞在面对外部挑战时更加团结一致,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因此,深入理解两岸共同历史条件,不仅需要对过往事件的准确分析,还需要对历史记忆的多元性进行包容和尊重。同时,历史条件的共同性也为两岸未来的合作提供了契机。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为两岸的再度合作奠定了基础。通过共同的历史记忆,双方可以在文化认同上寻求共鸣,从而增强互动的信任感。
其次,共同价值追求是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和谐、包容、仁爱等,这些价值观念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国际影响力,也有助于两岸同胞在价值观上的共鸣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
两岸同胞共用中华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节庆习俗等。这种信仰和习俗的共性,为两岸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交流素材。通过文化活动、学术交流和教育合作,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其三,共同物质基础是两岸融合发展的经济纽带。两岸经济互补性强,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大陆的庞大市场和台湾的技术优势,可以在经济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近年来,两岸经济合作不断深化,贸易额持续增长,产业链供应链的紧密联系也进一步增强。这不仅为两岸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两岸同胞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两岸经济利益高度互补。通过经济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增进两岸人民的福祉。具体来说,可以加强两岸在贸易、投资、科技、旅游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两岸经济的深度融合,从而为两岸人民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福祉。
其四,共同身份认同是两岸同胞的情感纽带。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不仅仅是国籍和地域的概念,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通过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教育合作、婚姻家庭等方面的互动,两岸同胞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两岸人民始终拥有共同的祖先和血脉。这种血脉相连的情感是无法割裂的,应该成为两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情感基础。通过加强两岸民间交流,特别是家庭和族谱的联系,可以进一步强化这种情感,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促进两岸的融合。
最后,共同精神家园是两岸同胞的心灵纽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民间习俗、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精神家园里,两岸同胞可以找到共同的文化记忆、精神寄托和心灵归宿。通过加强两岸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共同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两岸同胞在精神层面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而这不仅涉及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融合,还关系到当代社会的认同与未来的共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认同的增强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两岸人民在语言、习俗、艺术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共同根基,这种文化的共性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天然的契机。推动文化交流活动,如艺术展览、文学创作和民间艺术的互访,能够有效提升两岸民众的相互理解与认同。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两岸人民感受到彼此文化的魅力,还能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形成新的文化两岸融合发展的交融现象。
综上所述,通过深化对「五个共同」的理解和实践,两岸同胞可以在历史、价值、经济、身份和精神等方面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是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有助于增强两岸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巩固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还能促进两岸经济的共同繁荣和文化的深入交流。两岸同胞都应该齐心协力,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巩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卓越贡献。(罗鼎钧/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