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融”协同机制为抓手 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缤纷夏日,生机盎然。在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民族文化广场上,刻画着广西12个世居民族标识的12道拱门在太阳的照射下格外耀眼。闲暇时分,学生聚集于此抛绣球、吹芦笙、跳竹竿舞,不分民族、其乐融融,共享民族大团结之乐。
作为身处桂中民族地区的一所高校,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育教学各领域全过程,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常开长盛。
近年来,学校通过探索和完善“三融”协同机制,以推进阵地建设、优化课程教育、深耕科研项目为抓手,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行动,引导广大师生强化行动自觉。
融入阵地建设,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平台。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先后打造了民族文化广场、“三全育人”示范中心民族文化创意工作坊、苗族芦笙研习坊、壮瑶音乐文化传习室、手工创意工作坊等,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增进各民族师生对彼此的情感认同。2023年以来,该校邀请非遗大师进校园12场次、创办民族乐器社团2个、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62场次。各阵地联合发挥体验式、浸润式育人作用,不断增强师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心。
融入课程教育,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课堂”。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推进构建“大思政课”格局中,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普通话推广、民族文化传承、理论政策宣传等活动;开设《民俗学》《民族民间音乐》《民族体育》等17门少数民族课程,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为课程目标设计;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民族文创产品设计、艺术作品创作等教学方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可听、可看、可感,启发学生感同身受、引发情感共鸣。
融入科研项目,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学校鼓励师生积极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科研项目研究,组织教师申报各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课题获立项8项;成立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文化研究基地,开展大瑶山民族教育、瑶族“非遗”资源挖掘与传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增进各民族对瑶族文化的认知和尊重,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学校还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与来宾市民宗委签署共建来宾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基地协议,与来宾市社科联共同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学术研讨会等,为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梁丽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