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揭密》唐帝陵惊人寒酸!棺床竟使用武则天「二手货」

图为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唐僖宗的靖陵棺床使用此陵陪葬墓的墓碑改造而成。(示意图,中时资料照,焦捷摄)

位于大陆陕西省境内的唐18陵,为除唐昭宗、唐哀帝(昭宗葬于洛阳,哀帝葬于菏泽)以外所有唐朝皇帝的陵墓,其中,唐僖宗李儇(862年6月8日~888年4月20日)的靖陵是18座帝陵中,唯一进行过考古发掘的陵墓,与唐太宗、武则天雄伟的陵墓相比,他的陵墓相当小,且墓中的棺床,竟是使用唐高宗、女帝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的陪葬墓墓碑改造而成。

唐僖宗是唐朝倒数第3位皇帝,共在位14年,他在位期间宦官当权、民变不断,其中在干符2年,被认为是加速唐朝灭亡的黄巢之乱爆发,唐僖宗多次出逃、前后有8年不在京师长安,最终于888年病逝,得年25岁。

根据陕西省图书馆「陕西帝王陵数据库」介绍,与一般因山为陵(在山上凿洞修建墓穴)的唐代帝陵不同,靖陵是唐18陵中4个平地挖穴夯土为陵的帝陵之一(其他3座为:唐高祖献陵、唐敬宗庄陵、唐武宗端陵),自五代十国时期起,靖陵多次遭到盗掘。

到了1994年,靖陵遭盗墓贼以炸药炸开,导致墓室暴露在外、受损严重,经有关部门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于隔年进行抢救性发掘,该陵地宫由斜坡阶梯式墓道、圆拱形顶甬道、拱形顶土洞墓室等部分组成,全长44.7公尺;墓室坐北朝南,深19.2公尺。

数据库介绍,靖陵地宫还残存部分壁画,其中在墓道东壁南部残存局部青龙壁画,西壁北部零星可见「仪仗出行图」;甬道口上绘有火焰宝珠壁画,甬道东、西两壁各有2个壁龛,每个壁龛内壁各绘1幅「兽首人身」的生肖图,其中东壁南侧壁龛为马首人身、西壁南侧壁龛为羊首人身、西壁北侧壁龛为猴首人身,在两道壁龛之间的墙面,各绘有1名执戟武士像。

数据库指出,靖陵墓室形制为长方形拱顶土洞单室,东西长5.78公尺、南北宽4.48公尺,墓室顶部残留有月亮、部分星宿图等天象壁画,在墓室东、西壁原各有3个壁龛,南壁东、西两边各有1个壁龛,共计8个壁龛,这些壁龛和甬道的一样,都绘有兽首人身生肖像,但目前仅能辨认出兔首、鸡首人身像。

数据库点出,唐僖宗的石质棺床东西长4.4公尺、南北宽3.1公尺、高0.3至0.4公尺,使用的石料竟是陪葬乾陵的唐礼部尚书、左仆射豆卢钦望,唐中书令、户部尚书杨再思的墓碑,由此可见,当时的唐朝确实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