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揭密》武则天陵墓入口怎么发现的?陆考古专家揭当年秘辛
图为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乾陵石碑。(中时资料照,焦捷摄)
唐乾陵为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和女皇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的合葬陵墓,至今尚未被盗,然而,在上世纪50年代,因周边地区要进行水库修建,大陆考古对曾对乾陵进行过勘探,发现墓道入口位置,以及测量出墓道的长宽等数据。
图为远眺乾陵全景。(中时资料照,焦捷摄)
唐乾陵位于大陆陕西省咸阳市梁山上,是武则天和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由于安葬两位皇帝,陪葬品丰厚,因此自然是盗墓贼眼中的肥羊,史料记载,先后曾有五代耀州节度使温韬、国军将领孙连仲试图盗掘,但无一成功。
大陆央视YouTube频道「中华国宝」1月3日上传《考古公开课 往事越千年(15)乾陵探秘》,介绍唐乾陵及其背后故事,当中提到,在梁山山体上有1道深沟,据说是唐末黄巢之乱期间为了盗掘乾陵取宝,黄巢的40万盗墓大军所挖,该深沟因而被称作「黄巢沟」,但节目来宾、乾陵博物馆前馆长樊英峰直言,此传说不可信,因为乾陵真正有明确记载的1次盗墓,其实是温韬所为,而经过勘测,乾陵墓道口保存完整,说明没有被盗。
图为乾陵无字碑。(中时资料照,焦捷摄)
节目指出,乾陵之所以如此坚固,与其采用「因山为陵」(在山上凿洞修建墓穴)设计有关,因为相较于「因山为陵」,采用「封土为陵」(在地面挖掘墓穴,并在上修建覆斗型的封土,秦始皇陵、汉武帝茂陵使用此形制)的陵墓墓道,可以被从墓葬规格形制推断出来,但若是「因山为陵」、在巨大的山体上只有1个墓道口,盗墓贼要找到确实有一定难度。
图为梁山上景观。(中时资料照,焦捷摄)
而坚固、隐蔽的乾陵墓道口又是如何被发现?节目来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兼唐陵考古队队长田有前指出,1935年国民政府修建西兰公路时,为了要取石,当地人会到梁山上挖石头,当时就已发现外型规整、有人工雕刻痕迹的石头。到了1958年,当地修建乾陵水库,由于水库离乾陵近,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是派出考古队进行文物勘查。
田有前接着说,当时的文物勘查花费1个多月,将墓道口、陵园周围围墙调查清楚,当时还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经过勘察,乾陵墓道口的长度约60多公尺、宽约3公尺多,由一层层的石条垒砌,之后在探勘完毕后,又将墓道口封闭回填,并没有开启地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