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汉墓竹简:破解千古之谜的考古发现|访古

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离开即墨古城,我下一站要考察的是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就是临沂最为著名的重大考古成果。在上世纪70年代,银雀山汉墓的轰动效应不亚于秦兵马俑和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也因此获评为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

银雀山8号墓出土的说唱俑

银雀山一名的来源,是临沂市区东南有两座山岗,古代相传此处遍生一种灌木,春夏之交此木鲜花盛开,花朵形似云雀,东岗为黄色,西岗为白色,故两座山岗得名金雀山和银雀山。1970年以来,先后在两座小山发掘汉代墓葬百余座,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现在已在银雀山建立起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01

银雀山汉墓的发现与发掘

1972年4月,在银雀山上清理发掘了两座西汉前期古墓,定为银雀山1号、2号墓,就是在这里出土了汉代竹简。今天说来,这个属于惊世发现,但当时发现和开始发掘的过程却很平常。

1972年4月10日上午,一位名叫孟季华的工人到山东省临沂文管所里报告,说银雀山的基建工地发现了古墓。文管所当即前往现场踏勘,确认为古墓,并决定三日后开始抢救性发掘。因为银雀山周围存在大量汉墓,因此文管所人员起初并不是太看重这个古墓。4月14日,四名文保工作者来到发掘现场开始工作,刘心健和杨殿旭负责地下发掘,王文起负责传递器物,张鸣雪负责看管工具及出土器物。

银雀山汉墓发掘场景

这座墓的构造同银雀山的众多汉墓一致,也为一椁一箱式。考古人员在西边箱中发现有随葬品,包括鼎、盒、壶、盆、罐等陶器和杯、盘、耳杯等漆木器。下午4点左右,刘、杨二人将边箱北侧的椭圆形木几和彩绘筒形漆耳杯小心取出,连同黏在其底部的烂木片一同交给张鸣雪。张鸣雪随手将其堆在棺木上,用一张破布打湿盖好,期间不慎折断了几根,但也没有特别在意。

随后,杨殿旭又发现了几枚西汉文景时期的“半两”钱。此时水面上漂起一片黑乎乎的竹片,杨殿旭捞起、简单冲洗后,竹片上出现了几个黑字。刘心健用沾着清水的毛笔仔细冲洗竹简,确认竹片上的文字为隶书的“齐桓公问管子曰”。刘心健又取出一块竹片清洗,出现“秦缪公问百里奚”的字样,此时他意识到这堆竹简十分重要,决定马上停工,向上级报告。

16日,省里迅速制定了详细的发掘及保护计划。17日从西边箱中又清理出少量残简。18日下午,考古队在该墓室西侧不到50厘米的地方又发现了一个墓室,内中也有随葬品和竹简。经过高强度的抢救性发掘,银雀山汉墓竹简和随葬品全部出土完毕。竹简出土后就被紧急送往北京,由专家负责保护研究。

竹简出土场景

经专家整理,这批竹简中有中国古代四大兵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和《墨子》《管子》《晏子春秋》《相狗经》《曹氏阴阳》等先秦古籍。至此,这一惊世发现才算画上句号。

02

银雀山汉墓及出土文物

出土竹简的汉墓分别编号为1号墓和2号墓。两墓的墓室均在岩石上开凿而成,为长方形竖穴,相距50厘米。地表至墓底深度,1号墓为2—3米,2号墓为3.5—4米。1号墓椁室南北长2.64米、宽1.76米、高1米,2号墓椁室南北长2.14米、宽1.56米、高0.88米。两座墓葬椁室结构基本相同,椁框四角以榫卯相接,扣合紧密,椁顶横铺盖板。1号墓椁室东侧置棺,西侧为边箱,安放随葬物品;2号墓则相反,西侧置棺,东侧为边箱,棺身外髹黑漆。两墓棺椁木质坚硬,周围封闭严密,随葬物品保存良好。

1号墓棺椁及陪葬品放置情况

两座汉墓共出土竹简7500余枚,不仅数量之多罕见,质量之高也是首次见到。此外,还有陶器、漆器、铜器、栗子、核桃等98件随葬品出土。两墓均为西汉早期墓葬,从出土大批兵书、而未有兵器的出现,可以推断墓主是与军事有关的文官,且酷爱兵法。

银雀山1号墓出土仿铜陶鼎(上)和陶俑(下)

几年之后,1976年5月,在银雀山旁边的金雀山又发掘了一座西汉墓,编号为金雀山9号墓。此墓亦为长方形墓穴,木椁一棺,棺内有人骨架一具,棺盖及四周裹以麻布,两端各绕三匝麻绳,麻布之上平整地覆盖着一幅帛画。

帛画长200厘米,宽42厘米。以红色细线勾勒,平涂红、蓝、白、黑等色彩。画面内容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天上有日月,日中有金乌,月中有蟾蜍和玉兔;人间有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山前有一建筑物,内有一贵妇人端坐右方,前有侍婢模样的三个女子侍立,另有一女子手捧容器跪于女主人之前作奉献之状。由此开始,连续出现几组人物生活场面,其中包括乐舞、迎送宾客、纺织、问医、角抵表演等,表现了墓主人起居、宴游、乐舞、迎送宾客、纺织等情景。

金雀山9号墓出土的帛画

局部细节图:天上

局部细节图:人间

局部细节图:地下

银雀山发现的竹简和金雀山发现的帛画都有着太重要的意义。在山东发现保存如此完好的竹简是空前绝后的,更何况其内容又是如此的给人惊喜。而帛画是继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之后,在长江以北地区的首次发现,不仅是珍贵的艺术珍品,对研究古代的丧葬制度、神话传说和宗教的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

03

银雀山汉简的内容与价值

银雀山汉墓共发掘出竹简7500余枚。其中长为27.6厘米的长简占绝大部分,还有长约18厘米的短简,另外发现少量“尺牍”。简文上的书体为早期隶书,时间大致为西汉文帝至武帝初期,从字迹分析,应该是出自不同的书写者。竹简出土时,因长期浸泡在淤泥中,朽腐残损严重,表面呈深褐色,但用墨书写的字迹,除个别文字难以辨别外,绝大部分都很清晰。

银雀山汉墓竹简

竹简发现后,当时的国家文物局组织山东省博物馆(今山东博物馆)和全国抽调的文物专家,对这批竹简展开全面清理、保护和研究。在洗去污渍之后,竹简上的字迹逐渐显出,被尘封的历史重现在世人眼前。1974年5月,简牍整理工作初告结束。6月调拨专列将这批简牍运回山东,并入藏山东省博物馆。

复原后的银雀山汉墓竹简

经专家整理分析, 1号墓竹简内容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和孙子佚文五篇;《孙膑兵法》十六篇;《尉缭子》五篇,《六韬》十四篇;《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论政论兵文章五十篇及阴阳、时令、占侯之类十二篇。更为难得的是其中还有已经失传的古书。2号墓出土竹简32枚,系《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

《尉缭子》竹简

《孙子兵法》整理出105枚,已发现的篇名和宋本《十一家注孙子》相同。《孙子兵法》也称《吴孙子》,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作者孙武为春秋末年人,因其成名在吴,故称“吴孙子”。《孙膑兵法》也称《齐孙子》,作者为孙膑及其弟子。此次出土的《孙膑兵法》竹简整理出222枚,其中整简137枚,残损部分每枚也在10个字上下,共得6000字以上。《孙膑兵法》中,有关史实有和《史记》不同之处,如关于马陵之战的叙述,《史记》说庞涓战败后“自刭”而死,竹简则有“禽(擒)庞涓”一篇,与《战国策》所载“禽庞涓”相同。

《孙膑兵法》竹简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孙子和孙膑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有人坚持司马迁的观点,认为孙膑是孙武的后人,两书作者不是同一人;有人认为《孙膑兵法》源于孙武,完成于孙膑;更有人认为孙武和孙膑其实就是同一个人。由于《孙膑兵法》在魏晋时期已经亡佚,因此史学界始终无法以过硬材料对第二种观点予以反驳,直到银雀山汉墓《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同时出土,千年谜案终于真相大白。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这批珍贵的竹简,为研究中国先秦和汉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文学、音训、简册、历法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失传1700多年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同时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孙子和孙膑是否一人、其兵书是一部还是两部的千古之谜,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中的孙膑塑像

为完美地保存和展示银雀山汉墓竹简,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于1989年10月落成。博物馆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仿古式、歇山斗拱、灰陶瓦顶、赤柱丹梁。汉墓厅的中央是复原的1号、2号西汉墓穴,随葬品复制后按原状摆放在棺椁内。椭圆状展厅四壁为放大的挖掘现场和出土竹简的照片。竹简陈列厅一层分为《孙子兵法》展厅和《孙膑兵法》展厅,展示出土的两部兵书竹简、孙子和孙膑的作战实践、春秋战国兵器等。二层为文物陈列厅,展出汉墓出土的文物。陈列集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展示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理论精华以及中外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可说是中国独一、世界唯一,非常值得一看。

作者介绍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