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更高境界,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夏天基本不开空调、冬天基本不供热,室温保持在22-26度,湿度30%-60%……这样的绿色建筑,距离我们多远?
今年6月完工的飞龙集团创新研发中心,总建筑面积达16605㎡,是烟台首个高品质超低能耗绿色公共建筑,采用了超低能耗门窗、新风热回收系统、太阳能光伏等多项绿色节能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建筑综合节能率约58%,建筑本体节能率约55%,能耗方面年节约标煤约178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73吨。研发中心具备了五恒的效果:恒温、恒湿、恒氧、恒洁、恒静。
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众多科技创新的绿色建筑,逐步从能源消耗者转变为能源生产者,既赋予了城市更新以全新的绿色价值,也助力了“双碳”目标实现,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了新路径。
从实实在在的绿色建筑到“看不见的电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如果要新建一个50万千瓦规模的火电厂,至少需要占用300亩土地、20亿元的投资,还会每年增加189万吨的碳排放。
虚拟电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电厂,而是一种基于能源互联网技术的“看不见的电厂”。虚拟电厂可以将分散的储能及可控负荷聚合起来,帮助电网消纳更多波动性强的新能源,助力绿色用能,提升电力系统安全保供能力。更重要的是,虚拟电厂的建设成本不到同等容量的火电厂建设成本的5%。
2023年8月,东方电子完成烟台市虚拟电厂运营中心建设和虚拟电厂智慧管控平台互联网上线。目前已对接勘查170余家资源用户,完成24.2万千瓦容量可调负荷资源池建设,实现与国网烟台供电公司和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的互联互通。
截至2023年底,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325万千瓦,占全市电力装机总容量的56%;清洁能源发电量达到378亿度,占全市发电总量的46%,这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3175万吨。按照规划,到2025年,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将突破1400万千瓦;到2030年,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将突破3900万千瓦。
与自然和谐共生,一直是指引烟台不断前行的科学信仰和价值观,赋予其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持续创新和颠覆,不断突破硬核科技的极限,助推美丽中国绿色发展之路。
在蓝色碧波的怀抱里,耕海1号是一座见证着烟台海洋牧场与海工制造加速崛起的“蓝色粮仓”。“耕海1号”带给大家的最大震撼是一个“融”字,表现最出彩的是一个“绿”字。
“耕海1号”融合采用了先进的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和清洁能源系统。清洁能源利用方面,设有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426kW,年均发电量达90万kWh,清洁能源在项目中的应用占比达30%。此外,“耕海1号”的海水淡化系统采用了国际知名品牌“汉胜”,利用先进的反渗透膜工艺进行海水淡化,每天可产淡水100立方。
从整体看,“耕海1号”创新性实现现代海洋渔业、海洋工程技术和海洋文化旅游一二三产业深度有机融合,在业内率先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海上度假村”,树立了全省海洋文旅新标杆,奏响了新时代藏粮于海的“蓝绿交响”,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资源综合利用“齐鲁样板”。
没错,科技创新的更高境界,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这里,我们也清晰地看到,科技创新不仅需要某个企业在某个领域的“单打独斗”,更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7月28日上午,“‘链’出新动能”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淄博举行。如何聚焦产业链、如何发展产业链、如何“链”出新动能,且看山东的生动实践:
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整,拥有11条标志性产业链,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装备、轻工、纺织服装等多个领域。它们根植于山东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之上,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对推动全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山东持续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着力推进产业横向集聚和垂直整合,全力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生态。
(作者:邬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