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看江西—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家园(人与自然)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朱磊

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山管理站站长李建新

用心守护鸟类乐园

本报记者 朱 磊

江西省鄱阳湖南矶湿地,一望无际的芦苇丛随风荡漾,小船在湖水中缓慢前行。

“停!”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山管理站站长李建新喊道,“那边是不是有个渔网?”蹚着齐膝深的水,李建新朝着疑似有渔网的地方走去,果然,是一个废弃的地笼网,“枯水季节,遗留在深水区的渔网会渐渐露出来。鸟要钻进去就出不来了。”

长约8米的地笼,里面长满了杂草,积满了淤泥,李建新和同事两个人一起拉都拉不动,只能用剪刀把地笼剪成一截一截,再收拢带走。

常年在保护区风吹日晒地巡护,不仅让李建新皮肤黝黑发亮,还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2013年底,李建新考入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办公室干了没几个月,他就来到条件最艰苦的南山站,在南矶湿地从事野外监测巡护工作。

南矶湿地位于东亚至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区内,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地和中继站。10年来,李建新一直坚守在这里,保护候鸟家园,守护候鸟安全。

南矶湿地共设有3个保护站,根据各个碟形湖的位置,划分了6条巡护路线,李建新所在的南山站负责其中两条线路,每周至少外出巡护5次。

“湿地路况复杂,很多时候都是汽车、气垫船、步行接力才能到达,经常一不小心就陷进淤泥里出不来。”李建新说,在湿地里行走,看着只有几百米远,但走过去可能要几十分钟。

南矶湿地有大大小小的碟形湖40多个,每个碟形湖面积从4000亩到3万亩不等,是保护区主要的鸟类栖息地,也是李建新和同事们关注的重点。每次巡护都要检查碟形湖是否有漏水、缺口,还要根据候鸟习性适时调节水位。“虽然辛苦,但是值得。”每次在野外,看到鸟儿在天空自在飞翔,是李建新最开心的时刻。

“这些年,国家非常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再也见不到过去密密匝匝的捕鸟网,也看不到村民捕鸟。现在,我们的主要工作是监测和科普。”李建新说。

鄱阳湖是季节性湖泊,南矶湿地在丰水期沉入水底,枯水期浮出水面,留下湖泊、浅滩和草滩,每年到这里过冬的候鸟种类繁多,还有许多留鸟在此安家。

“豆雁53羽,赤颈鸭5羽,苍鹭2羽……”早上8点不到,李建新就和同事一起,在湖区用望远镜对候鸟和湿地生态情况进行监测,“早上它们还没出去觅食,水汽也没上来,视线更清晰。”

李建新一边调整望远镜焦距,一边介绍鸟类监测的经验,“首先用望远镜扫一遍湖面,了解一下鸟群总体情况。然后先数大的、再数小的,先数少的、再数多的。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了解湿地生态环境变化,及时调整保护策略,调控湿地水位,为候鸟留存适宜的栖息地。”

“这些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候鸟越来越多,我们也越干越有成就感。”李建新说。现在,李建新认识的鸟类已有50多种,常见的鸟如小天鹅、雉鸡、鹤等,他听声音就能分辨出来,已然成为半个候鸟保护专家。

李建新和同事们的坚守,为鸟类和其他动植物守护好了家园。南山管理站刚刚进行的越冬水鸟调查发现,南矶湿地越冬候鸟增至16万羽,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东方白鹳等多种珍稀鸟类,它们聚集在白沙湖、凤尾湖等多个碟形湖内,在水天之间形成一道美丽的湿地风景,吸引着众多游客来游玩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