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漫遊/沉浸式海洋科技之旅 解密海底奧秘

「我视AI鱼缸」运用工研院AI辨识技术和透明显示器技术,辨识准确度可达98%,更支援超过10种手势辨识功能,为游客带来更好的参观体验。

【整理/赖宛靖】

基隆海科馆新开幕的潮境智能海洋馆,是北北基首座虚实整合实境水族馆,结合海洋生物与科技发展,提供沉浸式的海底体验。馆内设有多个展览水缸,展示大型鱼类、海藻、热带鱼及水母,是亲子旅游不容错过的景点。

台湾各地有多座寓教于乐的水族馆,风格与设计皆各有特色,其中,位于基隆潮境公园内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的潮境智能海洋馆 (I Ocean),依山傍海、风景宜人,兼具教育和娱乐功能,游客可漫步在望幽谷与潮境公园的滨海步道上,饱览翠绿山谷与无敌海景, 依着傍海而建的白色阶梯而上,可远眺翠绿山形与海天一色的美景。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后,再走进这座海洋知识殿堂,立刻能开启不同凡响的科技体验。

我视AI鱼缸:孩子们的海洋知识解答机

2023开幕的潮境智能海洋馆,是北北基首座结合「海洋生物与科技发展」的虚实整合实境水族馆,以独特的科技展示和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结合「博物馆」与「水族馆」特色,带给游客沉浸式的海底体验,一窥平常看不见的海洋生态。

当孩子看着鱼儿游来游去,小脸上洋溢着兴奋神情,小嘴还不断好奇发问:「这只鱼叫什么名字?」「鱼儿喜欢吃什么?」「牠是淡水鱼还是海水鱼?」偏偏又没有导览员能立刻解答,着实让爸妈头疼。此时,工研院的互动显示技术「我视AI鱼缸」就派上用场了!只要用视线望向鱼缸中的鱼类,简介会自动浮现在萤幕上,马上解答孩子们的疑惑!

「我视AI鱼缸」运用工研院AI辨识技术和透明显示器技术,依据游客注视方向,水族生物资讯即会呈现在显示器上,为游客带来更好的参观体验。工研院电子与光电系统研究所所长张世杰表示,目前国际上的海洋生物辨识准确度大约只有80%左右,这是因为鱼类在水中会受到不同光线、水的折射及其他海洋生物如珊瑚、海葵或水母等影响,加上鱼类是活体,游泳姿态角度差异,都会增加即时辨识的困难。

「我视AI鱼缸」辨识准确度可达98%,是由于工研院与海科馆密切合作,海科馆研究人员提供数百张精准的鱼类图像,加上工研院利用AI技术生成上万张图像,为大量的海洋知识与资讯建置完善资料库,才能快速且准确地辨识出与游客「对上眼」的各种鱼类,不仅能提升游客的美好体验,还能减轻馆方导览上的负荷,并可同时满足来自不同国家、使用不同语言的游客。

此外,「我视AI鱼缸」还支援超过10种手势辨识功能,举例来说,比出「2」的手势,屏幕上就会显示出编号2「三点阿波鱼」的详细资讯,牠的生活环境和习性马上跃现眼前,海洋知识即时救援,爸妈再也不用担心被孩子的问题难倒了,孩子也能透过简单的手势与鱼缸互动,满足求知欲。

无须潜水 即时探索海洋秘境

在1楼展场你还会看到一面超大电视墙,播放着基隆潮境保育区海底的Live画面,这是由工研院与智崴科技联手打造的海底实境串流应用,透过在基隆潮境保育区海底布建的水下4K多视角影音串流资讯服务系统,再搭配海底水听和温度模组,让游客能透过视觉、听觉和环境变化,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

该系统由水下设备、岸机设备和拼接平台组成。水下设备包括多视角4K摄影机、环境水听模组和温度压力感测器,透过长距离缆线通讯系统,将即时讯号传输到岸机和拼接平台。工研院资讯与通讯研究所技术经理刘彦良指出,为确保设备在水下的安全和稳定运行,架设过程中还需考虑基座和缆线固定、光线、能见度、水下藻类或生物附着等多种因素,不同深度的海水压力也需要相应的感测器来协助判断设备状态,确保能在发生状况时快速排除问题。

这套系统不仅提供教育与观光的双重价值,还具备保育和科学研究的功能。以往的水下摄影大多依赖潜水人员手持装置拍摄,再进行后制处理。而这项技术利用即时互动技术和环境感测装置,实现长时间水下直播,意味着我们能在不同时间点和外在环境条件下,持续观测海洋生物和环境栖地的变化,提高保育区的监控与调查效率,为海洋生物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

趁着暑假,不妨带着孩子们来潮境智能海洋馆,亲身体验结合了AI科技和海洋生物的神奇智慧鱼缸,沉浸式体验海洋之美,感受真实的水下生态脉动,让海洋生物展演不再仅限于室内展示或静态看板,徜徉在智慧科技与自然之美的交融中,度过难忘的亲子时光。

海底实境串流应用透过在基隆潮境保育区海底布建的水下4K多视角影音串流资讯服务系统,再搭配海底水听和温度模组,让游客能透过视觉、听觉和环境变化,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