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互相搏克啊!(上):輸出世界的蒙古摔角

「蒙古人摔角之技,世代相传,天下无对。」 图/欧新社

自西元12世纪起——在蒙古帝国开始兴起的时代,摔角就成为蒙古地区最流行的运动了。蒙语称蒙古式摔角为「搏克」(bökh,有团结、持久、结实之意),包含300多种投技和摔技,原先是游牧民族为了在战场上近身攻击对方小腿,致使敌人失去平衡倒地、或为了快速摔倒对方,以利于用刀了结对方而发展出来的技巧。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第十八回中,描述郭靖和欧阳克为了争取桃花岛主黄药师的认同、将黄蓉许配给自己,各自和欧阳锋、洪七公交手的过程。金庸对这场比试结果的描述便表现了蒙古式摔角的窍门与精神:

原来郭靖脚底被欧阳克一按,直向下堕,只见欧阳克双腿正在自己面前,危急中想也不想,当即双手合抱,已扭住了他的小腿,用力往下摔去,自身借势上纵,这一下使的正是蒙古人盘打扭跌的法门。蒙古人摔角之技,世代相传,天下无对。郭靖自小长于大漠,于得江南六怪传授武功之前,即已与拖雷等小友每日里扭打相扑,这摔角的法门于他便如吃饭走路一般,早已熟习而流。

摔角、骑马,和射箭 (合称为蒙古男儿三技),不但是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军队的「必修课程」,也是在草原上长大的男孩从小的游戏项目。特别是三技之首的摔角,只要找到比试的同伴和一片平坦的草地即可,不需要其他「装备」、不像相扑或现代摔角有划定的场域范围、没有复杂的规则,只要让对方的背、膝盖、手肘任一点触地即能获胜,甚至没有区分量级、没有限制比赛时间注1…这些简单易懂且随处可比的条件,让摔角自12世纪起便成为蒙古高原上最热门的运动。

摔角,与骑马跟射箭同草原上长大的男儿必修的课程。图为身着搏克服饰的蒙古军人。 图/新华社

随着搏克运动的流行,这项人人都会的运动也逐渐发展出特有的民族仪式和专业术语,成为蒙古族自我认同的一部分。一般而言,搏克比赛往往在农历5、6月为庆祝牲畜肥壮、丰收而举办的「那达慕大会」上和骑马、射箭比赛一起举行。按传统习俗,参加的选手不受地区、体重量级的限制,且参与人数必须是2的次方:8、16、32、64、128、256、512、甚至1024人…等。

而参赛选手必须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卓得」(紧身无袖坎肩),裸臂盖背,并在坎肩镶上以铜或银做成的「泡丁」,以利对手抓紧。腰间系着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策日布格」(围裙),下半身则穿宽松的「班泽勒」(裤子),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或花卉图案的套裤。而脚上得穿特制的蒙古靴或马靴,鞋面及鞋根会用一条真皮或呢绒制成的粗带子绑住,以维持抓地力。

比赛前选手的教练会先吟颂悠扬激情的「乌日亚」赞歌,其后选手再跳着模仿狮子、鹿、鹰等姿态的舞步入场,将头上的帽子交给教练。比赛结束后,输者必须从赢者的手臂下穿过,并且被「腰摔」。

最后,赢的一方必须再跳一次入场舞,并从教练手中接过一把起司,分发给现场观众。此外,每场比赛的优胜者脖颈上都会套上一条五色彩绸制成的「将嘎」(项圈),做为获胜的标志,因此,获胜次数越多,「将嘎」上的五色彩绸条也就越多。老搏克手退休时,也会将他颈上的「将嘎」公开传给他认为有潜力的年轻人,做为世代传承的象征。

摔角手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卓得」,裸臂盖背,并在坎肩镶上以铜或银做成的「泡丁」。 图/新华社

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搏克不仅成为蒙古民族自我认同的一部分,也成为当时帝国接待外宾、宫廷宴会的表演项目之一。如《克拉维约东使记》第十三章便记载了西班牙使臣克拉维约出使帖木儿汗国,在首都撒马尔罕受到帖木儿的孙子招待的情景:

王孙住一红绫帐内,自己坐一矮座上,左右陪坐者多人…面前有大力士两人,作角力戏。力士身上皆着无袖之皮褡裢。彼此正相持不下,搏斗于前,后以皇太孙命其迅速收场,所以由其中一人,将对方捉住提起,然后摔倒在地…当日各国使臣,皆来帖木儿之孙处致敬…

此种将搏克作为宫廷表演或娱乐项目的习惯也延续到和蒙古相结盟的清朝。满族人将摔角称之为「布库」(buku),其词语便是来自于蒙语的「博克」。

康熙皇帝在宫廷里设立「善扑营」,选拔优秀摔角手两百名,作为直属皇帝的「特种部队」,保护皇帝安全,并于木兰围猎时与蒙古各部竞赛,「彰显国威」,民间甚至有康熙皇帝培养的布库手擒鳌拜的传言。到了乾隆年间,布库的功能逐渐转向娱乐性质,为皇帝及来访的各国的使臣进行表演性质的比赛,同时也与蒙古王公带来的蒙古力士相互比试,维护朝廷荣誉。

而现代的搏克比赛亦然,虽然搏克仍旧是蒙古高原上最热门的运动项目,但不论中国内蒙古各地的那达慕搏克比赛,还是蒙古国的职业联赛,都多少加入了资本主义的商业运作模式,以提供观众娱乐为主要目的。

摔角选手颈上挂着五色彩绸制成的「将嘎」,获胜次数越多,将嘎上的五色彩绸条也就越多。 图/新华社

开赛前,选手们会模仿狮子、鹿、鹰等姿态的舞步入场。 图/法新社

蒙古国的搏克职业联赛采单淘汱、一跤决胜负的制度,胜者才有机会与其他场次的胜者进行下一轮的月赛/季赛。而最终的冠军赛通常在国庆那达慕会上举行(每年的7月11日至7月13日)。

当天,各地季赛选出的512名胜者在乌兰巴托共同比赛,并依比赛成绩博克选手授予国家级、省级「猎鹰」(nachin)、「大象」(zaan)、「狮子」(arslan),与「巨人」(awarga)的荣誉名衔。因此,「2017年国家级巨人」便是今年搏克冠军所得到的名号。此外,胜者也可以得到赞助商所提供的奖金及奖品。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职业搏克选手往往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以他们的海报装饰的商店、蒙古包和房间,在蒙古国各地随处可见。

蒙古国的搏克选手除了在传统的搏克竞技上发光发热外,也「输出」到现代其他的运动赛事里。如日本的柔道和俄罗斯的桑博运动(俄罗斯擒拿术)中所运用的摔掷技、扭技,和关节技等技巧都和搏克十分类似,因此这两项运动赛事常常可以看到蒙古国选手。

日本相扑中的力士不乏蒙古出身,图中的朝青龙明德(右摔角者)便是一例。 图/路透社

2017年7月甫当选蒙古国总统的巴图勒嘎便是搏克教练之子,从小耳濡目染便跟着父亲学习搏克,后来成为蒙古国桑博国家代表队成员,在世界锦标赛拿下不少奖牌。2008年任蒙古国柔道协会理事长时,巴图勒嘎更率领蒙古国柔道队在北京奥运拿下蒙古国史上第一面奥运会金牌。

此外,1999年起至2010年2月退休间,横扫日本相扑界的朝青龙明德(本名道勒格尔苏伦・达格瓦道尔吉)也是出身搏克世家。他自中学起开始练习柔道,并自15岁起开始练习搏克,一年之后便拿下那达慕搏克少年组的冠军。进入日本相扑界之后,朝青龙也进一步把搏克和柔道的技巧带进相扑比赛。2009年7月24日的比赛中,朝青龙使出了34年来无人使用的「橹投技」(やぐらなげ),便是博克和柔道中常用的摔掷的技巧之一。

除了朝青龙之外,另一位横扫日本相扑异的白鹏翔也是出自蒙古国的摔角世家,其父亲曾经得过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自由摔角银牌,而他本人也被誉为史上技巧最丰富的「横纲」,其功底便是来自蒙古博克及摔角的训练。

——(延伸下篇/来互相搏克啊!(下):内蒙与蒙古国的荣誉缠斗)

——(延伸下篇/来互相搏克啊!(下):内蒙与蒙古国的荣誉缠斗)

不论是俄罗斯的桑搏运动还是日本柔道,都少不了蒙古输出的摔角元素。 图/新华社

▌备注

1960年代时,有次蒙古国职业联赛的冠军赛打了将近4个小时,因此蒙古国的搏克规则开始引入时间限制的规则,以避免冗长而沈闷的比赛无法引起观众兴趣。但1996年之后该规则以维护传统之名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