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互相搏克啊!(下):內蒙與蒙古國的榮譽纏鬥
蒙古国与内蒙古两地,在历史进程上因有着不同的选择,因而面临不一样的文化遭遇问题,导致各自发展出不太相同的「搏克荣誉域文化」。 图/新华社
前情提要/来互相搏克啊!(上):输出世界的蒙古摔角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也有自己的搏客协会,较活跃的有赤峰市巴林右旗、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正蓝旗…等等,但并没有蒙古国那般正式的职业联赛,协会的功能仅止于制定适用当地的比赛规则和举办那达慕的搏克比赛,并未培养职业选手。
此外,在区内的大专院校像是内蒙古体育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以及呼和浩特市民族学院…等,也会成立搏克校队、社团,招收体育特长生,培养搏克选手。因此,搏克选手多半是业余的农/牧民或学生,将搏克比赛当作是农闲/上课之余赚外快的方式。
以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体育总会举办的内蒙古那达慕为例,共有将近30个自治区各地的搏克协会/社团推荐超过300名选手参加比赛,最终的个人冠军获得了人民币3万元(约新台币13.6万元)的奖金。有些平日里勤练搏克的农/牧民,甚至一年可以在各地的那达慕上赢取超过百万人民币的奖金。
从草原搬到擂台,「草原情・哈萨尔搏克联赛」因为加入过多现代元素,流失传统蒙古族文化的价值,因而草草收场。 图/中新社
除了每年固定举办大型的那达慕,内蒙古也善于以各种名目举办博克比赛,例如「全民健身」运动会(如图)、全国农民运动会等等。图/新华社
内蒙古也曾举办由赞助商支持的联赛,但商业化之后的搏克比赛,为了提升舞台效果和观众的娱乐性,往往失却了传统的文化风味。以「草原情・哈萨尔搏克联赛」注1为例,虽然个人冠军除了奖金之外,还可以得到类似Audi的休旅车或位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的住房一套,提升了选手将搏克作为职业的意愿。
然而,该比赛引入现代摔角的擂台赛制度和场地,也加入了量级和时间的限制,反而让许多搏克迷认为失去了搏克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因此,该联赛办了几届之后便草草收场。
内蒙古众多盛行搏克比赛的盟/市中,最特别的是锡林郭勒盟的西乌珠穆沁旗,该地素有「蒙古搏克胜地」、「摔角健将摇篮」的称号,不同于其它地方,参加西乌旗搏客比赛选手必须穿着规定的独特服装,搏克协会也制定特殊的比赛规则,规定选手在比赛过程中不可以触及对方的腿。而19世纪搏克界的传奇人物都荣扎那、以及中国国家队的搏克选手僧格、额日登巴雅尔、关其格扎布等人都来自西乌珠穆沁旗。
西乌珠穆沁旗甚至于2004年举办「挑战吉尼斯世界记录搏克大赛」,比赛当天共有2048位搏客选手参加,是有史以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搏克比赛,而现场观众也达到了数万人次,是当年草原上的盛事。
除了蒙古国和内蒙古自治区两地各自透过联赛传承蒙古族文化之外,搏克也成了中蒙两国互相较劲、彰显国威的活动。为了要和蒙古国的选手竞争,2006年中国政府将搏克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招募选手成立搏克国家代表队。
共同传承蒙古族文化之余,搏克也成了中蒙两国互相较劲、彰显国威的活动。 图/新华社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自2014年起便开始举办「国际蒙古搏克金腰带争霸赛」,每年固定邀请256名各国的蒙古族搏克选手前来参加。但前三届的冠军都是蒙古国的职业选手,直到今年2017年底,才由西乌珠穆沁旗出身的中国选手查干扎那留下冠军,一时在内蒙古自治区传为佳话。
而蒙古国举办的「世界蒙古族搏克比赛」也会固定邀请中国、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的蒙古族搏克选手参加,前几届的比赛也都由蒙古国的职业选手包办前两名。
然而,随着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不同的历史选择及发展,两地还是发展出了不同的搏克规则。蒙古国的规则认为任一方肩、膝或者肘的三个部位任何一个部位触地才算输,但中国内蒙古则规定脚踝或膝盖以上的任何身体部位触及地面都算输。
除了规则之外,两地搏克比赛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蒙古国不允许女性参加搏克运动,而内蒙古地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在1984年便已成立了一支蒙汉皆有、约10多人的女子搏克队,盟内的苏尼特左旗综合高中也会招收女子搏克运动的体育特长生。因此,内蒙古地区的大型搏克赛事中,往往会设置女子组,提供女子选手竞争的机会。
在蒙古国,女性是不允许参加搏克的,但内蒙古的赛事中却设有女子组。 图/新华社
中蒙两国在搏克运动上的性别差异其实是有历史由来的。窝阔台汗国的实际创立者海都大汗的女儿忽图伦(Khutulun,以辈份而言,算是忽必烈的侄孙女)就是名摔角手,据马可波罗记载,她能协助父亲单枪匹马进入敌军阵地抓拿战俘,也是父亲与忽必烈争权的过程中,相当倚重的军事将领之一。
忽图伦曾经公开表示,除非有人能在搏克比赛中一次就打败她,否则就不嫁人。当时许多男子都慕名前来尝试,但是没人成功。最后,为婚事着急的父母,逼不得已只好从海都大汗的亲信中选择一个人,在没有摔角的情况下就下嫁。而海都大汗死前曾试图指定忽图伦继任他的王位,因其他人的反对而作罢。
因此,为了避免忽图伦这种「因为太会摔角而不嫁人,最后还想继承王位」的情况再次发生,喀尔喀蒙古(漠北蒙古,约略等同于今天的蒙古国)允许女人骑马、射箭,但不允许女人参与搏克比赛。
甚至,为了避免女人参与,蒙古国在搏克选手的服装规定上下足了功夫,搏克选手屁股上只用一根绳子绑住两块布,而前面的私密处则用一块布做的裤衩包住;至于上衣,则是一块布搭在背部、一根绳子捆住肚子,再搭一件盖住后背的坎肩(卓得),除此之外,身体的其它部位都必须对外裸露。
相对而言,内蒙古的搏克比赛则无此穿着规定,女子选手可以在皮革的「卓得」内穿着T裇,而内蒙古的「卓得」也不似蒙古国,前后都有遮蔽,不会坦露胸部。
为了避免女人参赛,蒙古国的博克选手不仅上身裸露,且屁股上只用一根绳子绑住两块布,前面的私密处则用一块布做的裤衩包住,肚子上则捆一根绳子。 图/美联社
迦纳裔的美国文化理论家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在其著作《荣誉法则:道德革命是如何发生的》一书中,以英国贵族间的决斗制度、中国的缠足制度,及大西洋两岸的蓄奴制度为例,讨论个别文化中的陋习如何有改变的可能。不同于过往观点认为这是人本价值与理性思惟进步带来的结果,阿皮亚认为,吾宁说这是特定社会群体(阿皮亚将其称之为「荣誉域」)中「荣誉观念」改变带来的结果。因为特定社会群体所认可的「荣誉」观念往往与个体的社会/阶级/民族认同关连在一起,因此,一旦文化因为内外部的各种剌激而改变其荣誉法则,个体便会改变其行为以维持群体的认同与尊敬。
阿皮亚「荣誉域」的观点提供了我们一个视角来看待蒙古国与内蒙古自治区两地博克运动的差异。时至今日,不论在内蒙古地区或蒙古国,搏克仍旧是蒙古高原上最热门的运动项目。然而,因为两地的历史进程选择及因此而面临的文化遭遇问题,导致各自发展出不太相同的「搏克荣誉域文化」。
在内蒙古地区,蒙古文化因为有「中华文化」及其实践过程中带来的「中国式西方现代文化」作为参照组,相对而言较能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各种规则的修改与在地化的适应;而蒙古国虽然能够通过职业联赛的方式将搏克这项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技艺转变为现代国家运动,甚而以国家文化的名义将相关技术「输出」予其他运动项目,以创造相对应的「荣誉域」,但因为缺乏其他文化的刺激,导致此荣誉域以「文化的完整性」之名来限制内在成员参与相关运动,两地对女性参与搏克运动的看法差异即为一例。
文化的发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是,身处在这个多元文化相互刺激、学习的时代,在维护自身文化的完整性,使其能够与主流文化相互抗衡,以避免文化的结构性消逝外,也许我们也应该进一步想想,如何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胸,接纳文化内部多元观点的相互激荡。
图为身穿搏克服饰的蒙古国军人。 图/欧新社
▌备注
草原情是内蒙古自治区知名的奶茶公司之一,哈萨尔则是中国唯一一家策划、行销、推广搏克运动的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