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大草原 内蒙古「蒙企业」走向国际

蒙草生态培育亢旱作物致力于生态修复。(图/记者陈政录摄,下同)

记者陈政录/呼和浩特报导

草原蒙古包、沙漠骑马奔腾,是许多人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一印象,不过自大陆经济起飞后,频着当地天然资源发展契机,亦发展出不少「蒙企业」,包括乳业巨头蒙牛、生态环境改造业者蒙草等,并在近年积极走向国际

以蒙草生态为例,成立于2001年,「以草为业」,透过土地改良、生态育种、植披覆盖,达到草原及荒漠生态修复的效果,可以说是本世纪以来减缓北京风沙问题,以及内蒙古绿化幕后功臣

内蒙古自治区为促进交流,日前举办两岸媒体人「品味草原文化,弘扬中华精神」活动,赴鄂尔多斯集团、蒙草、蒙牛等企业参访,根据介绍,蒙草秉持「尊重生态、师法自然」的理念,先研究、后修复,目前已建立了13个专项研究院及相应的种子资源库,包括搜集北方草原种子2000多种、植物标本2800种、土壤样本近40万份,以此研发出生态包、植生毯等可直接用于生态修复的产品。

目前,蒙草生态以内蒙古为出发点,累积生态修复面积已达近2000万亩,包括山体面积63万亩、草原面积346.5万亩、盐碱地面积18.9万亩和荒漠等各类地形等,亦展开生态城市的打造,并以此生态修复模式复制成疆草、藏草、秦草事业群,在新加坡、蒙古、俄罗斯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等地展开合作,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要发展方向。

▼蒙草生态透过建成种子生态库,借由大数据、生物技术等,达成地貌生态修复的功效

除了蒙草生态外,由于内蒙古当地畜牧业发展,分别于1997、1999年成立的伊利集团、蒙牛集团,目前也已成为大陆两大乳业巨头,市值达到1971亿元人民币、1177.26亿港元。

展望未来,为进一步促进两岸产业合作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台办主任赵宏表示,在去年中央「31项措施」推出后,内蒙古也很快的于该年10月,推出「内蒙古48条」落实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具体措施

赵宏表示,于经济合作上,包括提供台资企业在内蒙古享同等待遇,并于畜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参与当地如中俄蒙经济走廊、一带一路等战略,以及「两化融合」包括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企业,提供专项支持;于就业、生活、创业等领域亦提供同等待遇,并支持台湾团队参与内蒙古自治区特色小镇、农牧旅游文创产业发展等,以完善发展环境。

▼从内蒙古自治区发迹的蒙牛,是全球排名前十的乳品业者,图为其呼和浩特总部六期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