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总统看见什么样的中华民国?

● 翁履中/美国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在中华民国113年国庆晚会上,赖清德总统发表了关于国家认同的演说,言辞直白,似乎对当前台湾社会中的认同分歧感触颇深。这番话既强调了中华民国在台湾「落地生根」75年的历史,也试图划清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界限,让人不禁思索:赖总统这样的呼吁,究竟是对某些政治人物和民众的不满,还是他认为社会上存在对于中华民国意义的无知?

在总统的演说中,特别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非中华民国的「祖国」,而是有些大陆七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可能仍对中华民国怀有祖国的情感。这一言论表面看来是在重申台湾的独立性,但背后透露出的却是他对于国家认同问题的深刻焦虑。赖总统似乎怀疑,挥舞中华民国国旗、参加国庆活动的台湾民众,是否真的认同在台湾的中华民国现况,不理解当前政府所推动的台湾本土化议程。对于积极希望建立「台湾共和国」的政治人物,看到立法院韩国瑜院长等蓝营政治人物,大声强调要爱中华民国,参与国庆晚会的民众也手摇旗帜表达爱国之情,内心或许感到矛盾。尤其在今年国庆图腾以国旗为主的设计出炉后,批评声浪四起,甚至有人嘲讽这是「华国美学」的复辟。然而,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满地红的颜色,本就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元素,将其批评为「过时」或「复辟」,无疑反映了台湾内部对于认同的巨大分歧。

▲ 部分人士嘲讽今年国庆主视觉是「华国美学」的复辟。(图/中华民国赞国庆粉专)

民进党长期以来推动台湾本土化与台湾独立,但面对现实,并未修改《宪法》、更改国号,这并非不想,而是「不敢」。两岸局势的敏感性,使得民进党政府只能在模糊的「现状维持」下小心行事,透过教育和传播管道,逐步削弱中华民国的历史元素,试图将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联系彻底断开。然而,这样的策略究竟是出于对台湾未来的愿景,还是为了区分支持的群体来稳固政权?追求台独的政治人物,试图在中华民国的保护伞下动摇台湾社会的国家认同,这样的操作可以确保支持者因为意识形态或历史仇恨,绝对不会将选票投给对方。但是,这也导致上任之后,绿营的政治人物必须继续强势处理两岸问题,强调北京对台湾的威胁与压力,以此来维持抗中印象,然而,这种诉诸恐惧与敌对情绪的做法,真的符合台湾利益吗?

最近,政府支持拍摄的影集《零日攻击》,因为《华尔街日报》报导而引起西方社会对台湾防卫问题的讨论。透过对影片的报导,传递给西方一个讯息:台湾民众已逐渐意识到两岸战争的威胁,并开始准备应对。然而,这样的国际宣传,是否真实反映了台湾内部的情绪?根据多项民调,在没有战争发生的情况下,台湾民众过半愿意支持独立,但如果这会引发战争,支持率便骤降到三成或是更低。这说明,台湾民众追求和平的愿望远远超过独立的理想。

执政党的外宣策略或许成功地塑造了台湾「抗中保台」的形象,赢得了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支持,让台湾看起来像是民主阵营中的先锋。然而,国际支持的背后,台湾真的做好了成为「先锋」的准备?根据国防部的最新数据,志愿役士官兵人数持续下降,基层军事人员的巨大压力与不满难道不应该被重视?台湾要承担起西方期待对抗北京的重任,难道只取决于人民够不够爱台湾?

事实上,政治人物不应怀疑不同立场的民众是否一样爱台湾,反而应该理解民众对战争与两岸关系紧张的不安。政治人物的责任不仅是推动意识形态,更是确保国家稳定、两岸和平。这需要一种更务实的态度,而非单纯依赖宣传与煽动情绪。如果赖清德总统真正认同中华民国,并对民主体制有信心,在强调中华民国与中国大陆不同的同时,应该根据《宪法》,思考如何基于中华民国的认同替两岸找到对话基础,而不仅是想从《宪法》中寻找对抗的依据。

过去的113年,中华民国在台湾经历了无数风雨,无论是退出联合国、中美断交,还是国际社会的孤立,全台上下总是团结一致,共度难关。如今,台湾仍然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赖清德总统打算在压力下,带领国家走出一条和平稳定的道路,还是诉诸民意、强化意识形态的对立,台湾是否会更接近两岸摊牌时刻,就看赖清德总统心中的中华民国跟台湾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义了!

▲ 台湾是否会更接近两岸摊牌时刻,就看赖清德总统心中的中华民国跟台湾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义。(图/记者林敬旻摄)

● 本文获授权,转载自「奔腾思潮」。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