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姐、媳妇哥,抖音正在流行「性转夫妻」
在新旧婚恋观的碰撞下,我们总是一边抗拒传统的刻板印象,一边期待相濡以沫的长久关系;一边在理性上希望和身边人成为共同进步共同抵抗压力的队友,一边在感性上期待对方不仅仅是利益相关的伙伴,而是彼此相爱的伴侣。
因此,在这两种模板的错位和拧巴中,我们喊不出老公,也不再说爱人,只能在诸如“队友舍友”的称呼中模糊中间地带,又对丈夫的角色怀有美好幻想。
我们可以说这是现代婚姻关系的异化,但也许,更是一种两性关系的新可能。
夫妻称谓搭子化
网上刷到一位全职妈妈的日常。
早上六点半起床,做饭,叫醒大儿子吃饭,送他上学。
出门前,还拜托“室友”照看正在睡觉的小女儿。
图源:抖音
看到这里,大家都以为这是一位独自带俩娃的单亲妈妈,以及一个好心的“室友”。
结果到最后,这位妈妈又是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接小孩放学,辅导作业,陀螺一样忙了一天,打电话给还未回家的“室友”。
大家才明白,“室友”原来是她的老公。
一个半夜两点,还在外面喝大酒的老公。
在更早一点的视频中,她称对方为“合伙人”。
图源:抖音
这些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不体现任何亲密性的称谓,基本概括了两人的婚姻状态。
一个只管在外上班,每月给2000生活费,不带孩子,不做家务。
一个在家全职带娃,每天从6点半忙到晚上12点,全年无休。
虽然同住一个屋檐下,两人的交流却越来越少,每天相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亲近程度甚至不如普通的合租室友。
就像网友吐槽的那样,“室友看到你孩子哭了都得哄一哄”。
图源:抖音
“已婚单身”“单亲式育儿”“丧偶式育儿”,是这位妈妈视频封面上频繁出现的标签。
镜头记录下的,也总是她一个人的忙碌。
而被称为“室友”的男人,只会在老婆忙着收拾厨房的时候,进门问一句,我的烟放哪了。
显然,“室友”二字,不仅表达了疏离感,更承载了一些怨气和不满。
近几年,夫妻之间似乎越来越流行用非亲属称谓的词,来指代婚姻中的另一半。
与“室友”类似的词,还有“舍友”“队友”“饭搭子”“生活搭子”......
其中,与“室友”相比,“队友”的合作感更突出。
喜欢称呼另一半为“队友”的人认为,“队友”点出了婚姻本质,两人组队生活,各司其职,升级打怪。
他们眼中平等的婚姻关系,就是队友关系。
图源:新浪微博
而反感的人则认为“队友”这类词利益感太强,太过冰冷;
并且这种将其他关系的用词挪用到亲密关系中的行为,也容易造成误会。
图源:豆瓣
比如有人发帖吐槽室友不讲卫生。
当评论区都义愤填膺地想办法出主意时,帖主却娇羞表示“室友”是老公。
很难不让热心群众产生被play的错觉。
前段时间还有博主称自己被网暴,其实也是称呼引发的误会。
该博主一直称老公为“饭搭子”,结果在一次记录自己意外流产的视频中,她又是一口一个“饭搭子”,加上男方当时的冷淡回应,让网友误会两人婚姻状态,纷纷为她打抱不平,吐槽男方的冷漠和不负责任。
最后导致博主只能出来一遍遍解释,“饭搭子”是昵称,“饭搭子”没有对自己不好。
图源:新浪微博
当然这样的误会,本质上也反映了大众的另一层担忧——
当另一半的定义被模糊时,与之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是否也存在模糊的风险?
毕竟,扶养的义务和责任,属于配偶。
而不属于室友、舍友、队友,更不属于任何一个搭子。
叫不出口的“老公”
一边是叫不出口的“老公”,一边是泛滥成灾的“室友”“舍友”“队友”“搭子”。
“我舍友陪我坐月子”
“我舍友保证会照顾好我们娘俩......”
图源:抖音
之所以听起来怪异,是因为人们正在用最普通最泛化的称谓,来指代最亲密的关系。
事实上,夫妻称谓的变迁反映了婚姻观念的流变,以及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配偶的不同期望。
古代夫妻的称呼,体现的是从始至终“男尊女卑”“以夫为纲”。
妻子称丈夫为“郎君”“夫君”“官人”“相公”,无论哪种称谓,都是包含尊重和仰慕的美称。
尤其是“相公”“官人”,原本都是官爵称谓,后来都变成了女子对丈夫的尊称,遍及士庶。
图源:《新白娘子传奇》
封建社会里,男人只要当了丈夫,就能自动升一级,变成一家之主,变成官家。
与之相对的,则是丈夫对妻子的贬称。
妻子是“内”,是“内人”“内子”“贱内”。
是“荆妇”“拙妻”“糟糠”“婆娘”......
在这些看似书面温润自谦的词汇里,暗含的正是传统婚姻关系中男强女弱的典型印象。
古代男性是天,是家庭中最高权力的把持者,再平庸的男人也可以因为娶了个老婆而封官拜相作威作福。
但到了现代,两性之间的关系称呼愈发多元,称呼的变化也是婚姻关系逐步回归平等的体现。
近代以来,夫妻之间往往会互相称为“先生”“太太”,人们崇尚自由和创新,夫妻之间的关系也变成相互扶持、彼此平等,碰撞出更为和谐温润的色彩。
到了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不少知识分子开始使用“爱人”这一称谓,显现出平等互敬、融洽亲近的特征。
到了现代,两性之间的关系称呼愈发多元,前面提到的队友舍友就是一种,还有不少男人收获了调侃式的称呼。比如大猪蹄子、渣男、海王等等。
称呼被滥用之后,原本暗含的指责意味也弱化了不少。不再代表着不忠行为,而是被衍生为男人不解风情、过于“直男”等等。
还会有女生自己拿这些称谓来称呼男友或老公,以示亲密玩笑。
总之,夫妻之间的称呼愈发开放模糊,反映的恰恰是现代婚恋观中的拧巴一面——
一方面,由于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生产,婚恋关系逐渐变得平等。夫妻开始以队友相称,就像是在人生路上携手打怪升级,面对风雨。
但这种称谓方式显然打碎了婚姻的神圣滤镜,并将其无限简化、现实化。
而当理性的“队友关系”成为婚恋中的完美模板时,我们又很难不问出那个问题——你口中的队友,真的做到了一个队友该做的吗?
很显然,现代婚恋关系已经跳出了传统男尊女卑的窠臼,但也在理性冷静的“搭子式”关系之外显露出失望和拧巴。
当女孩们打出那句“队友不给力怎么办”时,隐含的绝不仅仅是对人生队友的失望,更是亲密关系中的彷徨无措。
队友,原本只应该是选择婚恋对象时的基准线,但如今,却俨然成了“甩手掌柜”们的免死金牌。
被滥用的“老公”和“媳妇”
然而,与真夫妻之间喊“老公”“老婆”的羞于启齿相悖的,是互联网上各种老公老婆的滥用。
一些圈子里,女孩们表达友好的方式是互相喊老公。老公变成了一种昵称,取代了从前的“姐妹”“同好”。
还有的时候,“老公”“老婆”会变成一种赞美。
无关性别无关内容,只是表达一种“感觉”,一种“态度”。
在这种论调中,被称为“老公”“老婆”的人不过是一种理想的模板,承载着两性关系中的美好投射。
年轻女明星可以是老公,因为看起来酷飒帅气。
带有“姐感”的女演员可以是老公,因为具备安全感和力量感。
大火的越剧女演员陈丽君更是让“老公姐”这一名词发扬光大。
台上她是剑眉星目的小生,台下也因其体制内身份撞上了时下最吃香的婚恋模板,无论在哪儿都是当之无愧的老公。
就连网上素不相识的女孩也会因为一个短短的视频被夸赞“老公好辣”,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当夫妻称呼被滥用于正常社交和互联网上的交流时,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加速刻板印象。
前段时间,短视频平台上的一个“媳妇哥”大火。
视频里,他每天早起给爷爷奶奶做饭,看起来低眉顺眼,温柔贤惠。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求娶,还直接喊上了媳妇哥。
和老公一样,“媳妇”也变成了一种感觉,一种状态。
看着这种两性关系的倒转确实是爽了,但“媳妇哥”的称呼背后,几乎又是一种性别印象的倒退。
“怎么这些东西就是媳妇该做的?”
“做饭是媳妇的义务吗?男的做个饭也这么大惊小怪?”
最直白的还得是这句点出本质:
“干活的就是媳妇,帅的就是老公,凭什么啊?”
为什么总说老公是一种感觉,媳妇是一种状态?
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婚恋关系的想象还停留在传统模板中。媳妇被默认承担家务,被默认必须低眉顺眼保持温和。
所以媳妇哥成了褒奖,想“娶个老公”成了流量密码。
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男性往往很难承担真正人生伴侣的职责。
为什么陈丽君这样的老公姐能够被女孩们广泛追捧?因为在她所呈现的形象中,“老公”是英俊的,是可靠的,是具备安全感的,是能够托付的。
与此同时,她们还不油腻不爹味,具有柔软包容的美好特质。
图源:网络
在这种雌雄共生的杂糅下,互联网上的老公,成就了一种理想主义的伴侣模板。而“老公”们的广泛滥用,更是男性本身在情感关系中缺失的体现。
在新旧婚恋观的碰撞下,我们总是一边抗拒传统的刻板印象,一边期待相濡以沫的长久关系;一边在理性上希望和身边人成为共同进步共同抵抗压力的队友,一边在感性上期待对方不仅仅是利益相关的伙伴,而是彼此相爱的伴侣。
因此,在这两种模板的错位和拧巴中,我们喊不出老公,也不再说爱人,只能在诸如“队友舍友”的称呼中模糊中间地带,又对丈夫的角色怀有美好幻想。
我们可以说这是现代婚姻关系的异化,但也许,更是一种两性关系的新可能。
不破不立,除旧布新。
至少,从宅院枷锁中挣脱出来的女性具备了寻找队友、挑选队友的空间,清楚了自己应当选择怎样的同伴作为搭子抵御风雨。
这总比被称为拙荆、内人,死守着四方宅院等待被挑选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