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新生说故事

「金华街刑务所官舍群」为原台北刑务所相关建筑之一,透过修复再利用化身为「榕锦时光生活园区」,图为树屋浴场。(图/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台北市为全国文化资产数量居冠的城市,为了让更多民众了解老房子的魅力,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下称文化局)推出老房子文化运动媒合平台引进民间资源,以公私合作方式,让台北市的老房子重获新生,也使得台北的历史故事借由这些重生的老房子展开新篇章,近日有5处重生的老房子展开了新章节,邀民众一起阅读它们的新故事。

走进大稻埕历史建筑 体验清末日治到近代隽永物语

大稻埕的「迪化街一段155号」历史建筑,是一间闽南传统风格的街屋,一坎二落二过水的建筑结构、瓦片覆盖的斜屋顶,以及精雕细琢的楼梯扶手,横跨清代、日治及近期不同阶段的增建形式,反映大稻埕地区的历史样貌,经过营运团队修复,目前为群众集资品牌的营运新创空间「贝壳好室」,集结超过50个透过群众集资诞生的品牌,除了展示多元的创新商品,还可以在此体验各样新奇的课程活动和轻食餐饮。

同样坐落大稻埕的「迪化街1段329号店屋」,为红砖式洋楼建筑历史建筑,其前身为「益兴碾米工厂」,现在由大稻埕米行后代与文化局一同倾注心力,将乘载米行历史故事的空间重新修复,内部保有初建原貌,成为推广米食文化的餐厅「稻舍」,店内除陈列早期米斗、碾米机等米行使用的器物外,也规画稻米文化和米行历史的文化策展,并透过米食餐饮文化体验,让民众回忆起过往碾米工厂的历史故事。

穿过原刑务所时光长廊 踏入全龄体验生活园区

「金华街刑务所官舍群」为1905年建成的原台北刑务所相关建筑之一,原台北刑务所是日本政府在台北城外第一项大型公共建设,最初为日治时期建立的现代化监狱,国民政府接管后作为台北监狱续用,承载了台湾狱政重要历史与生活印记脉络,战后发展成司法系统职务宿舍。

坐落大稻埕的「迪化街1段329号店屋」,将乘载米行历史故事的空间重新修复,成为推广米食文化的餐厅「稻舍」。(图/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2013年官舍群经台北市政府登录为历史建筑,透过修复再利用,今日化身为「榕锦时光生活园区」,成为集多项服务于一身的全龄共乐生活园区,营运团队参考日本社区共生经典范例「佛子园」,在园区中设置社区保健室,作为医疗院所与社区家庭的中介,并引进养生体验、餐饮文化及亲子友善等多元品牌服务,让市民参观文化资产之余,也可体验不同文化活动。

诉说新故事的百年祖厝 倾听艺文与食农心田居

位于北投区福星公园「北投赖氏祖厝」,此地旧称软桥,该建筑约建于1915年,建物为红砖造一层楼,屋顶为两批水斜屋顶,正门入口有凹寿设计,及叠涩出檐,并有传统式砖百叶,周围有古井、龙眼树,形成完整历史意象,建筑经历开发征收,由文化局保留下来,透过公私协力进行后续修复及活化再利用,是文化局老房子文化运动计划中目前唯一的闽式砖造建筑。

营运团队创立「心田居」文创品牌,规画艺文展演、文创市集、轻食餐饮、绘画手作以及食农教育空间,让民众穿梭于历史与艺文中,而得到身心灵疗愈;期望借由结合台湾文创与艺术,赋予历史建筑新生、重生与再生的机会,并展现社会教育功能。

见证战后历史日治招待所

化身草山微型聚落

阳明山上的「草山行馆」,原为日治时期台湾糖业株式会社之招待所,1949年前总统蒋中正来台后以此为临时官邸,周边5小栋建筑则做为官员或随扈居所,后因官邸移往士林官邸,而将此改为「夏季避暑行馆」,过往前总统蒋中正曾于此接待许多国内外贵宾,无形中见证台湾战后发展历史,而其建筑具有中日兼并的风格,也代表着时代的特色与岁月的印痕。

营运团队以「主题园区」的概念出发,透过历史场域的延续、艺文展览的办理、文化创意的延伸以及在地资源的串联,将草山行馆形塑为一座以生活艺术为核心的微型聚落,依6栋建物场域的主题属性为核心,推出茶席体验、亲子共读、艺术课程、农夫市集等多元文化游程,让民众来到草山,品文化、享生活、尝美食。

文化局「老房子文化运动计划」实施迄今迈入第9年,历经公告、媒合、计划审查、修复,目前已有22处老房子因民间热忱投入,得以重生并对外开放,展开建物历史的新篇章之余,也丰富了台北市的文化魅力,文化局将持续推动计划及推出相关标的,寻求专业优秀团队,透过公私协力再现老房子风华,展开历史文化新据点,更多台北老房子文化运动及台北艺文活动可上文化局脸书专页: http://www.facebook.com/taipeidesign 查询。

位于北投区福星公园「北投赖氏祖厝」,有传统式砖百叶,周围有古井、龙眼树,形成完整历史意象。(图/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