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家的守山岁月

今年你依然在路上——昆明铁路局曲靖工务段水红线K9公里防洪看守点 看守工张本祥、胡学粉

说起雾,就会想起泰戈尔说的那句话:雾,像爱情一样,在山峰的心上游戏,生出种种美丽的变幻;说起雾,也想起了一个大半年都笼罩在雾中的看守点——中国铁路昆明局曲靖工务段水红线K9公里防洪看守点。雾中的春运,没有诗一样的浪漫,更多的是警觉与细心。

1月24日16时21分,在洁白的雾纱中,一列火车从大麻窝2号隧道疾驰而来。“9公里看守点,6081次列车接近。”“9公里看守点正常。”张本祥把对讲机贴近嘴边回应司机。约4分钟后,从六盘水开往威舍方向的6081次旅客列车从大麻窝2号隧道驶出,等候多时的看守工张本祥竖起黄旗,陪在身旁的妻子胡学粉跟着立岗接车,这是他们今天送走的第7趟火车。

看守点位于乌蒙山脚一个三面环山、一边临崖的山坳里,看守房建在大麻窝2号隧道出口处,每年8月下旬,这里就开始被雾笼罩,一直到来年6月才“重见天日”。10来平方米大的看守房,被分割成两间,一间摆放着冰箱、洗衣机,还有一些巡查线路所需的工具。另一间摆放着锅瓢碗盆、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中间位置有一个火炉,火苗熊熊燃烧,阵阵青烟萦绕着房顶。

正在生火做饭的是张本祥的妻子胡学粉,今天女儿要来看他们,她特地宰了一只自己饲养的鸡。16时12分,巡查完线路的张本祥也主动前来帮忙,淘米煮饭。

看守房的左侧是夫妻俩这些年开垦的荒地。用树枝圈起来的两个栅栏里,一个养着20多只鸡鸭,一个种着辣椒、小瓜、大葱等蔬菜。

“我们在这里看守9年了,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2015年,我还把女儿女婿也‘喊’来加入我们,”说着,胡学粉指铁路的一侧,“往这个(昆明)方向出去1公里就是K10防洪看守点,由我女儿和女婿在看守,我们中间隔两个隧道,休班的时候,我们相互‘串串门’,拉拉家常。”

张本祥的女儿叫张鸿雨、女婿叫杨仕刚,他们看守120米的铁路线路。或许受父母的影响,女儿张鸿雨对铁路也有一份感情。“没来这里上班之前,我经常来看守点找我父母,看着他们竖起一面黄旗,安全地接送每一趟列车,感觉好自豪。” 婚后的张鸿雨,鼓动了丈夫杨仕刚,于2015年3月一起来到10公里看守点,一晃快6年了,在这里也有了自己的小家。

张本祥一家平均每天要巡查线路18次、立岗接车36趟(其中夜间接车21趟)。每隔3天,还要爬到40多米高、几乎直立的山崖上巡查危石,一趟下来需要1个多小时。

“当时听说去外面打工工资高,但现在看着身边打工回来的朋友也没有存着钱,相反我们还存了好多,加上工作稳定,一家人还能在一起,他们都羡慕我呢。”杨仕刚说着,紧紧牵着妻子张鸿雨的手,十分知足。

水红线是一条典型的云岭山区铁路,线路两侧山体上的落石、滑坡、溜坍等,是汛期威胁铁路行车安全的“拦路虎”。为确保行车安全万无一失,这个段专门设置防洪看守点,指派专人24小时严防死守。仅该段管内水红线,就有Ⅰ级防洪看守点30个。

17时50分,对讲机传来“嘀嘀”的声音。这是张本祥夫妻俩设置交接班的闹钟,提醒他们该巡查了。

带上望远镜和信号旗,张本祥同妻子走出看守房。“从这条小路上去,爬到山上对编号的危石进行检查,确认岩石有无变化。”来到大麻窝1号隧道仰坡处,胡学粉指着一旁坡度接近60度、宽不足半米的路说。这条崎岖的小路,是他们夫妻用9年时间踩出来的,他们也是这条路上的唯一行者。

“这几天刚下过雨,路有点儿滑,要踩稳抓牢,注意安全。”上山途中,夫妻俩相互提醒着。一路上,他们边走边检查测量危石,确认无变化后,才继续往前走。

张本祥夫妻是附近的村民, 8年前铁路招工,来到铁路干起防洪看守工,现在一个月能挣上6000多块人民币,除去3000块的生活及其他支出,还能存上3000来块。

“这近1公里的铁路,是我们的‘一亩三分地’。铁路给我们安定的生活,我们就得把这‘一亩三分地’守好看好管好,让火车安全通过。”张本祥说。在这里看守的9年时间里,张本祥一家多次有效处置了落石和边坡溜坍险情,平安接送列车11万余趟。

春运期间,一家人坚守在相隔一公里的两个看守点,像往常一样,依旧认真巡查、处理险情;也像往常一样,互相串门拉家常。这“一亩三分地”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向往。(杨永全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