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业中国2022》:职场类纪录片的破题新思路
“就业”是冷眼今年十分关注的议题。
冷眼曾在《令人心动的offer:2022年,我们需要怎样的offer?》一文中,探讨了目前就业的现状与创作者们应该去思考的节目制作方向。
在冷眼看来,面对当下的就业市场,节目需不断拓展行业方向与就业方式,洞察求职者心态变化,寻找与之相呼应的情绪表达,给“寒冬”中的青年群体情感慰藉,并尝试为其打开了“新职业选择”的大门。
而不谋而合,冷眼的老朋友,深耕职场纪录片领域多年的BOSS直聘内容厂牌豹思影视推出了他们的全新力作《乐业中国2022》。
节目直面了当下的就业现状,向观众“解锁”了各式新兴职业。
在主人公选取中,也扩大年龄范围,聚焦不同年龄层。
与以往节目不同,《乐业中国2022》把“就业”作为节目线索,讲述了人、工作、 生活的“现实三部曲”。
在节目中向观众鲜活地呈现出普通人职业的“台前”和生活的“幕后”的鲜活状态,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传递“乐业精神”,为职场类纪录片寻求一条破题新思路。
“以小见大”,由个体看社会与时代
我们强调说,今年在职业向的内容创作中,我们需要“去焦虑”。
那如何“去焦虑”?
在这一点上,创作者们通常习惯性地把“去焦虑”局限于“治愈向”。
实则不然。
在冷眼看来,更有效“去焦虑”的方式,应该是通过节目给观众们带来全新的方向与思考。
我们可以看到,在《乐业中国2022》的故事中出现了许多此前并不为人熟识的职业,例如陪诊员、动物保护工作、试飞员、聋童康复行业等。这些新兴职业的出现,无疑为观众提供更多职业选择的范围。
除了新兴职业的探索,节目也在不断寻找新的切口,选取一些观众可能产生偏见的行业。
第一期,节目把目光投向专科生的职业发展,讲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王晶晶通过专业技术的学习与努力,荣获省赛一等奖,并拿到理想的实习offer。
专科是今年国家重点鼓励的人才培养方向,节目选取这一案例也可以进一步消除大家对“专科”的偏见,打破观众的“刻板印象”,重塑健康的“职业观”。
当然,《乐业中国2022》并没有让内容仅仅停留在“职业的推介”,创作者们把重点放在了对“职业价值”的思考。
冷眼很喜欢节目制片人郭思媛的一句话,“工作也许是辛苦的,但在其中总会有一个那么让你觉得也还“值得”的瞬间,这个“瞬间”可以支撑着你继续向前。”
《乐业中国2022》正是在不断地捕捉这个“瞬间”。
节目第三期,当镜头对准民航试飞员孙康宁。由于工作原因常年无法与家人相聚,是赵鹏迫不得已的难处,但当他驾驶着一架又一架飞机成功完成测试,心中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这一瞬间,在工作的“舍”与“得”之间向观众展现了试飞员的社会价值。
节目第四期,在讲述天使聋童康复中心校长赵小平时,镜头同样着重记录赵小平日常教孩子们的艰辛以及发传单时的不易,但当他看到经过康复训练后,孩子们可以成功进入小学学习,这一喜悦的瞬间包含着职业背后的一份责任与成就。
除了职业背后,对社会的价值呈现,在《乐业中国2022》的镜头下,更有与职业有关的,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这是比冷眼原想的还要有深度的表达。
第二期牛森森作为陪诊员的故事,捕捉了上海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下,老年人看病不便、年轻人没空跑医院、医疗资源挤兑等诸多的社会现实问题。
第四期,在聋哑康复中心校长赵小平的讲述中,透露学校招生不景气的真实原因,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问题儿童不愿投入金钱与时间,从而选择放弃治疗。
透过这个现实原因,更进一步的,是直击社会有关残疾儿童福利与保障欠缺的问题。
故事“以小见大”,在个体讲述中所包裹的一个个社会问题,是指引观众深思的关键,也是提升整个节目价值的重要一笔。
纪录片如何释放生命力?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创作底线,而赋予影片生命力是作品能否感染观众的重要凭证。
在直面了就业困境和种种社会问题后,《乐业中国2022》却并未让人倍感沉重,反而是充满活力与希望。
一方面,这是来源于节目为观众提供的全新视角,而另一方面,冷眼想将其称为:纪录片中的生命力。
我们常常会将真实、深度作为衡量纪录片质量的标尺,而一部纪录片能打动观众,“生命力”是极为关键的一环。
那么,如何释放生命力?
《乐业中国2022》给出了三种探索方式。
其一,改变叙事的方式,聚焦各年龄阶段,传递精神力量。
节目在短短4集中根据20+、30+、40+、60+不同年龄与境遇,划分出【起跑线】【落脚点】【在路上】【志千里】4个完全不同的主题。
对于这样的设定,总制片人郭思媛向冷眼介绍:“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在前期海量的选题中的筛选时,发现不论是什么样的年龄阶段,在对于工作的热爱这件事上,都会有一股从根上卯着往前冲的劲儿。所以想在节目中通过这样的视角,让观众看到不同年龄段的人是怎样工作和生活,并在其中获得满足,从而给予大家继续向前的勇气。”
我们可以看到,在节目中,20岁的高职少女王晶晶,为寻找好的就业机会不言放弃的态度。
30岁女博士初雯雯,重返家乡救助河狸的坚持,40岁普通卡车夫妇在路上奔跑的执着。
还有节目第四期,93岁交响乐指挥家郑小瑛,在筹备指挥《黄河大合唱》阶段,台下轮椅,上台需要人搀扶,但在指挥时精神抖擞,所表现出的热爱。
年龄与主题的划分,让节目更聚焦的表现不同状态下人与工作的关系,而其中贯穿始终的“韧劲儿”是驱使人在不同境遇中仍砥砺前行的人生态度。
也正是这股“韧劲儿”让镜头下的主人公尽显对待生命的顽强与勇气,也为整个纪录片注入更鲜活的生命力。
其二,搭建生活连接,通过细节捕捉,激起普通人的情感共鸣。
我们常说,大多数人生命中最长的时间都与工作分不开。
自然,在职业讲述融入生活,是节目快速打破陌生感,建立与观众共同情感的关键。
郭思媛告诉冷眼,“在我们想要呈现一个人物时,职业和生活往往彼此相辅相成。工作更像人生的见证和载体,一份简历拿出来,上面的职业经历同时也是人生的轨迹。只有将职业的“台前”和生活的“幕后”的状态共同呈现出来,才能够看到更为鲜活的人物本身,才能让故事更具有感染力。”
节目第一期,高职女孩王晶晶为了学习在校奋斗,在短暂的回家相聚时,捕捉到从小照看王晶晶的奶奶流露出的担心与不舍,王晶晶牵挂家人所表现的日常啰嗦等,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给故事讲述注入鲜活的血液。
同样,景德镇捏陶少年发动自己创意,给女朋友亲手做杯子,在第一天摆摊零收入后与女朋友视频,并得到女朋友安慰,这种失意后亲人的温暖,无形中也使得节目流露的情感更加饱满。
节目第三期,卡车夫妇因常年在外打拼与孩子疏离,镜头记录长途中与孩子语音通话,孩子冷漠的回复,以及孩子生病,母亲因工作不能回去的担心等,节目以家庭作为表现生活的切口,可以轻松唤起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导演组用一幕幕与职业紧密相连的点滴生活,使整个节目不再是围绕职业的单调叙述,而是更加具有生活味和烟火气,让每个故事都拥有了自身的生命力。
其三,拓展讲述的视角,以特殊角色 “乐业讲述人”推动精神传递。
旁白是纪录片中用声音传递力量的重要角色。
在《乐业中国2022》中,导演组做了一个新奇的尝试,赋予“旁白”一个全新的角色:“乐业讲述人”。
节目在每期都邀请一名与当期主题及年龄相符的艺人,他们作为当期的乐业讲述人,具有双重身份,一是作为节目第一个观众,二是作为节目参与者完成配音。
这样的设定让“旁白”不仅可以听到,还能看到。
同时,在节目之初让观众看到“乐业讲述人”浸于故事并分享感受,也无形地让讲述人带领观众快速进入了纪录片正片情境,给观众预埋了更强的期待与悬念。
两年前,冷眼被一档小众纪实节目吸引,写下了《老板不知道的我》:和老板对谈,是不是伪命题?
那也是冷眼第一次了解到BOSS直聘内容厂牌豹思影视。
背靠平台特色,持续深耕职场这一垂直赛道,这样的创作模式,在当下的市场中,其实极为少见。
但也正是因为这一份对于赛道的坚持与用心,让观众们得以看到《老板不知道的我》系列、《乐业中国》系列,《总有好事在春天发生》的优质内容。
恭喜《乐业中国2022》顺利收官,感谢年末这位老朋友为观众献上的礼物。
希望新的一年,BOSS直聘内容厂牌豹思影视能继续保持真实,用心观察,在这条特别的赛道上,认真、踏实地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