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片人谈国际电影市场中的亚洲纪录片
本文转自: 纪录公社 Jilu Commune
上周四,纪录公社举办了第十八期纪录Talk“选片人谈国际电影市场中的亚洲纪录片”,邀请到了Docs by the Sea项目总监及Hot Docs国际选片人Gugi Gumilang与国际制片人张苡芊对谈,探讨在国际电影市场中对亚洲纪录片特别是华语纪录片的洞察。以下为讲座内容的部分文字整理,供大家参考。
△ 讲座截屏
国际电影节与市场中的亚洲纪录片
分享者
Gugi Gumilang
In-Docs项目总监、Hot Docs国际选片人
国际电影节与市场中脱颖而出的亚洲纪录片
国际电影节和市场中亚洲纪录片的定位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电影节一般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电影节本身,二是产业环节,两者紧密相连。接下来我谈到的话题会主要围绕这两方面展开。我观察到近年来亚洲纪录片在国际电影节中的入选数量出现了显著增长,去年有大约30部亚洲纪录片入选了像圣丹斯、柏林电影节等A类电影节。在疫情之前,入选这些电影节的亚洲纪录片数量非常有限,疫情后亚洲电影的需求大增,尤其是纪录片,这不仅体现在数量上,也反映在主题和叙事方式上。
通过与其他策展人和业内人士的讨论,我们总结出亚洲纪录片拥有一种独特的美学表现形式。亚洲纪录片通常采用诗意的叙事风格,缓慢的节奏,展现出一种深思熟虑的叙事方式。此外,亚洲纪录片经常聚焦政治、社会和文化议题,呈现出在不同地区被主流媒体忽略的声音。亚洲区域内的多样性使得这些主题在国际电影市场和电影节上备受关注。国际电影节历年侧重点总在变化,但目前的趋势对亚洲纪录片非常有利。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亚洲纪录片如《曦曦》(XIXI,2024)、《生生相息》(All That Breathes,2023)、《助产士》(Midwives,2022)、《迷雾中的孩子》(Children of the Mist,2021)等在国际电影节上广受赞誉。
△ 展映亚洲纪录片的重要电影节
亚洲纪录片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然而,我们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资金和发行问题。在亚洲,电影制作的生态系统还不够完善,资金和发行的渠道有限。很多亚洲电影节虽然规模大,但纪录片的入选名额有限,尤其是创意型纪录片在大型电影节很难获得支持。此外,在欧美地区,观众和电影创作者可以观看多种类型的纪录片,而在亚洲,因为不同国家有着严格的电影审查规定,纪录片创作者很难看到国际范围内前沿的纪录片,尤其是创意型或实验性纪录片。
尽管如此,我对亚洲纪录片的未来充满乐观。近年来,亚洲的培训项目和电影节有所增加,联合制作也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不仅有助于解决资金问题,还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联合制作为亚洲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机遇,尤其是区域内的合作,例如 CCDF、Tokyo Docs、Docedge Kolkata、Docs by the Sea 和 DMZ Docs。这些工作坊对亚洲电影创作者来说更容易参与,因为竞争相对较小,同时它们也能吸引到行业内的制片人和发行商。如果你的项目在制作阶段参与了一些工作坊或提案会,它在之后进一步参与国际电影节会更加有优势,大家可以多关注IDFAcademy、CPH Lab、Docs by the Sea 和 Yamagata Dojo Residency这些提案⼯作坊项⽬,它们专注于培养亚洲电影创作者的技能与叙事的技巧。
疫情后,线上参与电影节的机会大大增加,你可以通过在线方式观看电影和参与讨论,这为亚洲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了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尽管目前一些电影节已经恢复线下活动,但仍有一些保留了在线观影渠道,大家可以多关注线上影展,了解世界电影节纪录片创作趋势。
提案会洞察
提案会(Pitching Forums)对许多项目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你想将项目推进到下一步的时候。我曾经是个电影创作者,当我投入了五年时间在一部电影上时,你很容易被很多细节困住。有时候,我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以更客观的视角看待它。让其他人——尤其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审视你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这并不是说你要牺牲自己的创作理念,而是从不熟悉你项目的人那里获得反馈,这种反馈通常在提案会上可以获得。提案会对于增加项目的曝光度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我是一个电影节的选片人,如果早在一个纪录片的开发阶段我就知道它,我就会一直跟进,在电影节选片时再次看见这个项目,我有很大概率会选择它。选择电影不仅仅是看最终成品,也包括制作过程,了解一部电影的制作过程在选片时会是一个加分项。
提案会申请与电影节投递类似,影片质量是关键。影片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创新的叙事方式,还是将动画、搬演等元素结合起来是重要的考量标准。多元性也非常重要,无论你是酷儿电影人还是少数族裔电影人,这些因素越来越被重视。不同的提案会通常有特定关注的电影创作类型或⻛格以迎合当地产业优势。例如,Docs by the Sea强调创意纪录⽚,⽽韩国的 EIDF 则⾯向更⼴泛的纪录⽚创作形式。国际市场潜力也是一个影响因素,你的主题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能被国际观众普遍理解,比如家庭关系,这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主题,同时也可以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每个电影节在不同的年份可能有不同的关注趋势,例如,Hot Docs去年关注人工智能(AI)主题,并为此设立了特别单元。每年电影节的关注趋势都会不断变化,因此参加提案会或是工作坊的创作者也需要了解电影节和行业的最新动态。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电影人,你必须保持真诚。你为什么要讲述这个故事?为什么你是最合适的人选?为什么这个故事是紧迫的?如果你对你的电影保持真诚,这会在电影中体现出来。
对谈环节
主持人
张苡芊
国际制片人
国际电影节的选片流程与标准
张苡芊:你刚刚提到了电影节和提案会的选片标准。你能否简要解释一下电影节的选片流程呢?
Gugi Gumilang:不同的电影节会有一些差异。各个选片人之间通常有联系,我在Hot Docs工作,但我与哥本哈根纪录片节(CPH:DOX)、瑞士真实影展(Vision du Réel)和柏林国际电影节的策展人都有联系,这些电影节的日期接近。我们会协商谁选择哪些影片,因为国际电影节有不同的首映要求,如果你想参加主竞赛单元,通常需要在特定的电影节首映。不同电影节的流程有所不同,但通常是民主决策的过程。以Hot Docs为例,我们有一个多元化的选片团队,以避免同质性。
张苡芊:在你为北美的Hot Docs和其他欧洲电影节选片时,你认为他们对亚洲或中国纪录片的选择标准会有不同吗?
Gugi Gumilang:尽管我们尽量抛开个人喜好,但还是存在差异。这通常取决于选片人的品味,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拥有多元化的选片视角很重要。我很幸运能成为Hot Docs的一员,可以为亚洲纪录片发声,我可以向其他选片人解释文化背景,帮助他们理解某些故事的重要性。
然而,亚洲纪录片有时在国际电影节上确实会遇到困难,尤其是涉及非常地方化的议题时。例如,亚洲的家庭故事可能难以让欧洲观众产生共鸣,这在选片过程中会有重大的影响。
如何让国际观众与你的影片产生共鸣
张苡芊:所以你会觉得一些与地缘政治、社会题材相关的纪录片会比其他类型的片子更难被国际影展所接纳吗?
Gugi Gumilang:其实这主要还是取决于每部影片的情况,最关键的是你需要让你的影片与世界不同地区的观众产生共鸣。我们之前选择了一部来自阿根廷的影片(《审判》 El juicio,2023),主题围绕独裁者。这是一个带有强烈地域属性的题材,但影片探讨的是如何疗愈独裁统治带来的历史屠杀后的创伤,因此与世界上其他曾经历独裁政权的人们产生了强烈共鸣。假如你的影片有一个大众且国际化的题材,比如像是气候变化,它的优势是它会让国际上很多观众产生共鸣。但也正是因为题材的普遍性,很多人会选择做同类型的影片,你必然会面临很激烈的竞争。这时你必须在影片的形式上体现出与别人不同之处,或许你需要从个人视角与经验出发。所以在制作一部影片时,你不仅需要思考为什么由你来讲述这个故事,还要权衡影片主题,确保既能突出独特的视角,又能引发广泛的共鸣。
张苡芊:一部影片的话题和主题应该是有所不同的。话题往往是具体的,可能聚焦于某个地域的社会现象或人物故事;而主题会更加宽泛,能够传达给国际观众更具普适性的情感或思想。
,时长01:55
△《曦曦》预告 ©svemirkofilm
Gugi Gumilang:举例来说,台湾纪录片《曦曦》(XiXi,2024)就是一部能让观众沉浸其中,深入体验曦曦与导演生活的影片。它在国际影展上非常受欢迎。影片的主题是关于个人身份的寻找。导演是一直生活在欧洲的台湾人,正当她在犹豫是否应该回台湾时遇到了不愿被传统文化束缚的来自大陆的艺术家曦曦,随着与曦曦在异乡一起成长与熟悉,导演逐渐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潜藏着一种想要挣脱被期待的人生轨迹的渴望。这是一个非常真诚的项目,导演向我们展示了她自己的生活、她曾经的样子以及她未来可能的样子,而个人身份的寻找也是一个非常普适的主题。影片里,她们作为异乡人与侨民,始终会因为面对回到家乡的问题而感到犹豫。两个人成长的过程与关系也能让观众回想起自身成长经历里的挣扎,引发关于社会公认价值观及其对内心深处影响的思考。
,时长01:37
△《逆境前行》预告 ©lightdox
Gugi Gumilang:另一个例子是《逆境前行》(Marching in the Dark,2024),一部关于发生在印度农民自杀危机背景下的社会议题类影片。故事是关于一位年轻的寡妇被传统文化排斥,她通过为自己发声与同病相怜的人们结成同盟,在这过程中找到力量。国际节展通常会收到很多来自印度关于社会议题的影片,所以竞争性非常激烈。《逆境前行》这部电影很好地平衡了社会议题与表现形式,带来了一些与传统直接电影不一样的特质:传统纪录片创作者不会介入到人物的生活与故事中,但导演在这部影片里与拍摄对象一起组织了心理辅导同盟。同时导演也用非常独特的方式去呈现亲人离世带来的悲痛。电影有非常多慢节奏的镜头让观众与人物们维持着亲密的距离,观察拍摄对象的情绪在画面内慢慢浮现与飘散。
张苡芊:关于与影片内容产生共鸣,当我在看这两部片子的时候,我能完全沉浸进去,仿佛拍摄对象就在我身旁,很快我就忘记了电影里人物讲的是什么语言了。这时,我不会仅仅去想大环境下的社会议题,而同时专注于她们的感受与困境。
观众问答环节
投递影片时,需要注意影片的完成度
观众:电影节每年会收到大量的投递,选片人会把所有的投递影片都看完吗?
Gugi Gumilang:会的,因为投递者提交的时候付了钱,选片人有义务完整观看提交的影片。投递者可以在Vimeo里面看到你的影片是否被倍速看完还是只看了十分钟,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是可以发邮件给电影节申诉的。
观众:投递时,是否可以重点剪辑影片前十分钟,以便给选片人留下更强的印象?
Gugi Gumilang:选片人选影片时是会关注影片的整体结构,所以影片只有前十分钟能抓住选片人的注意力的话是不够的。假设你的影片是关于社会议题的,所有介绍性质的内容都侧重放在片头的话,这些信息反而很难让选片人保持专注度。
张苡芊:提交电影节的时候需要至少有一个精剪版本,影片结构确定,调色和混音提交之后仍然可调整。对于新人导演来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会建议你提交电影的最佳版本,而不只是寄希望于用开头抓住选片人的注意。我不认为这会奏效。因为选片人是会看完全片的,他们会知道影片的真实情况。如果影片完成度并不高,你就会丧失这个机会,而很多电影节是不接受二次提交的。如果你是一个已经有些知名度的导演,可能选片人已经知道你,了解你的作品,这样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对于新人导演来说,你需要提交影片的最佳版本。
Gugi Gumilang:对于导演的首作,在粗剪阶段获得反馈非常重要,当然这里并不是指随便什么人的反馈,而是那些可信并且可以给你项目带来帮助的人,比如故事顾问,他们可以给你的影片带来新鲜的视角。
亚洲创作者拍摄海外题材
观众:我目前在东欧留学,正在拍摄东欧本地题材的影片,像我这种情况,在电影节里可否被归纳到亚洲影片中,还是得根据影片拍摄地来定?
Gugi Gumilang:只要你是亚洲人,你的影片就是亚洲影片,不管你拍摄的题材是什么,这样你就可以有资格去提交比如亚洲的培训工作坊等。
张苡芊:从制片人的角度,我稍微补充一下,你需要考虑你的策略是什么,你的优势是什么?因为欧洲人拍摄欧洲的题材是很多的,所以你的亚洲视角是十分珍贵的,不管你是申请资金还是提交电影节,都需要思考如何在项目陈述中强化你的优势。另外需要考虑,不同的国家的资金资助体系是不一样的,那么你的制片人或者制片公司所在的国家会影响你的影片能申请到的资金,能入围的电影节,不同的身份可能给你带来的限制与机会都是你需要去考量的现实因素。
电影节的早鸟申请与延期申请
观众:很多电影节会有早鸟、常规和延期申请的不同截止日期,我想请问在延期阶段投递的必要性大不大?因为报名费确实很贵,如果在延期阶段被选中的几率很小的话,在延期阶段投递是否有性价比?
Gugi Gumilang:这可能可以算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比如Hot Docs今年收到的影片中,我看到大概有30%-40%影片并不符合要求,要不可能是电视内容,或者学生电影等。如果你已经要付这个申请费了,建议大家还是提前搜索一下比如Hot Docs之前选中的影片是什么类型的,比如IDFA也有往届影片的存档。提前做调研可以提升影片被选中的几率。
另外一个建议是,你可以写邮件给节展的info邮箱询问具体的情况,甚至也可以介绍你是来自中国的学生,问问是否有可能减免申请费。如果有这个可能,他们是会帮你减免的。
张苡芊:如果你的影片的版本已经是一个不错的版本,我建议你越早提交越好。因为大多数选片人是有提交作品进来,就开始看,如果选片人觉得影片不错,就会和同事聊这个片子,他们可能会把一些有潜力被选中的影片放在一个表格上。但如果你是很后期提交,甚至延期提交的话,就意味着你的片子要足够好,才能将原来表格上的某部影片替换下来,其实它的难度肯定要大一些。
实验短片的节展投递
观众:我们在做一部偏实验类型的纪录短片,在投递的时候就有非常大的困惑,我们不知道该去投递实验单元,还是纪录片单元。我想请问针对这种创意类型的纪录片,实验单元、纪录单元区分的界限在哪儿?
Gugi Gumilang:调研是十分重要的,比如你需要去查Hot Docs、哥本哈根纪录片节(CPH:DOX)、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IDFA)他们有怎样不同的环节。一般来说,主要的节展都会有实验影像,或者实验纪录片影像的环节。比如,在欧洲,莱比锡纪录片节(Dok Leipzig)、瑞士真实影展(Visions du Réel)、里斯本纪录片节(Doc Lisboa)为实验纪录片,特别是短片,提供了更多的展示空间。
张苡芊:其实对于短片来说,制作上面的限制,还有电影节申请资格方面的限制,包括首映要求等都会少一些。我想补充一点,今天Gugi讲的很多电影节都是A类电影节,其实还有非常多其他的电影节,比如区域内的电影节,更小规模的电影节,但是可能他们特别关注实验类型的影片。你可以多去做一些调研,其实像欧洲、加拿大对实验类型的短片的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
选择适合你的提案会或电影节
Gugi Gumilang:在申请提案会或者工作坊时,调研也是十分重要的,你需要看比如CCDF、Tokyo Docs过往选择的影片,你可以看出他们偏好风格上的差异。你可以和之前参加过这些项目的人聊聊,比较下不同项目之间的区别。
张苡芊:独立电影人很多时候都是孤军奋战,而参加电影节或者工作坊,你可以遇到不同的人,你可能获得启发,得到指导,甚至遇到你未来的合作者。要说有什么建议的话,我认为英文是十分重要的,大多数的产业活动及电影节都使用英文交流,掌握英文确实可以帮你打开许多机会的大门,包括你可以看的影片,可以去到的地方,可以与之交流的人等。
Gugi Gumilang:参加电影节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你不一定要去那些大的电影节,也可以去一些相对小规模一些的电影节,比如DMZ就非常不错,它离中国不远。最好是让自己能参加产业环节,电影节基本都有“观察者”的选项,尽量让自己多参与一些环节,与人交流。
张苡芊:其实去电影节是非常贵的,不管是差旅还是你买一个Pass,大家有机会的话可以从你的财力范围可以允许的身边的电影节开始,比如西湖纪录片大会就是个非常好的电影节,它的排片非常好,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国际上的好片子。我就是在西湖遇到了我现在合作的导演。
整理 | 泽伟、亚辰、素瑶
编辑 | 素瑶
特别鸣谢此次活动媒体支持
露水电影
特别鸣谢此次活动观众福利支持
CathayPlay
纪录公社的朋友也可以使用纪录公社专属优惠码订阅:
兑换时间:20241231之前
优惠码:Jilu2024
首期订阅半价(50%off),第二期恢复原价。多个账户可使用,每个账户仅限使用一次。购买书籍/flash pass产品8折优惠。
网址:https://jilucommune.com/
邮箱:info@jilucommune.com
微博、豆瓣、B站:纪录公社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