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國防預算增加 不等於軍力大振

明年度国防预算比马政府时代增加约五成,加计特别预算与基金的广义开销,数字几乎加倍。(本报系资料照)

近年每逢立院预算会期,行政院与国防部总不忘强调,国防预算又增加了几个百分点,足见政府的重视。实际上,金额增加只足够「消化」前几年的计划,新增投资案甚至不增反减。国军乍看预算多多,与「不缺钱」还是有很大距离;乡民视角的「军力大振」和现实状况间,也存在不小差异。

明年度国防预算比马政府时代增加约五成,加计特别预算与基金的广义开销,数字几乎加倍。过去屡被质疑偏低的作业维持费,七年来上升达七成。成长幅度的确可观,也可见蔡政府与赖政府对军费开销的大方。

然而军队是因应敌情威胁而存在,评估国家安全局势,必须放在现实局势中比较,光看预算数字多寡,其实没有意义。举例而言,国防部日前宣称,今年上半志愿役招募成绩高达一○四%,如此亮眼成绩,却和目前国军人力状况难以同日而语。招募超标或许是事实,但标准数字的订定,是否符合实际需求?现役人员离退率是否高于预期,导致入不敷出?必须多项数据并陈,才有意义。单挑其中一项数据来做文章,不考虑其他变因,如此「统计学」就沦为十九世纪英国名相狄斯雷里所云,比「可恶谎话」更等而下之的话术。

回到两岸实际的军事对峙状况,近年我方国防开销上升,大约只勉强赶上中共军费涨幅,不足以将倾斜的天平扭转。五年半之前,共机飞越海峡中线还是不能想像的严重局面,如今天天都在上演。政府对「军事」确实更愿埋单,但「国防」是否比过去更巩固?答案恐怕未必。

民进党夸耀国防预算时,不忘讥讽马政府漠视国防,批评其过度相信和解可以代替硬实力。然而绿营过犹不及,陷入另一种极端,认为军费增加了就可不顾善意互动,甚至将敌意滋长当成下次选举的资本。台湾面对近在咫尺、远大于己,如今更成为新霸权的强邻,如认为只需善意或单凭建军就可保证安全,两者殊途同归,都是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