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的 “技术观”

“蔚来技术全栈”背后,李斌的技术逻辑是什么?

2023年9月21日,蔚来汽车(以下简称“蔚来”)召开了“NIO IN 2023 蔚来创新科技日”。

首次以蔚来CTO身份亮相的李斌,从芯片和车载智能硬件、电池系统、电驱及高压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慧能源、全景互联、整车全域操作系统、车辆工程、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全球数字运营十二个维度全面阐述了蔚来的技术创新布局——“蔚来技术全栈”。

这也是蔚来创立八年以来,首次对外公开自身技术进展。

发布会上,李斌接连秀出了蔚来首个自研激光雷达主控ASIC芯片——杨戬;自研的新一代大圆柱电池包图片(尚未发布);首个车企自研并发布的整车全域操作系统——SkyOS·天枢;自研全景互联生态——NIO Link;即将上线的第三代换电站;自研全球首个AGV柔性装配岛和首款手机产品NIO Phone。

在三电、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智慧互联和软硬件、智能制造端,一张蔚来的全栈自研技术大网浮出水面。

而作为CTO的李斌,构建蔚来技术全栈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技术客体之后,李斌的主体“技术观”是怎样的?

蔚来“什么都做”的大规模投入,是挥霍?还是理性投资?

方得智驾分析解读。

持续的研发投入

蔚来活下去的基本保障

谈及李斌,更多时候是作为蔚来董事长、CEO、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在“NIO Day”上与用户面对面。

谈及蔚来,外界的一致看法是“服务本体论”。

但李斌一直觉得:“蔚来的服务其实没那么好,只不过跟大部分同行相比,我们在这方面的决心要大一点。”

而在蔚来2015年创立之初,初创团队的目标实际是“做一个全球有领先的研发、技术能力的公司”。

截至目前,蔚来在全球6个国家、13座城市建立了一支超过11000人的研发团队,累计申请专利7300+。在资本投入端,一直保持着单季度20% 总营收的研发投入占比。

如果以今年二季度的营收(87.7亿元)、研发投入(33.4亿元)为对比,这一比例实际已经上涨到了38%。在过往一年中,蔚来的单季度研发投入最高接近40亿元。

未来,李斌的单季度预期研发投入“底线”是30亿元。而在今年二季度,蔚来的净利润只有8700万元。

发布会现场,李斌特意提及近期收到的关怀——有朋友劝他“不要投那么多钱,省着点花。”

但“在研发投入方面,我们不会(降低标准)……研发投入的强度,我们保持。”

因为在李斌看来,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是蔚来参与下一阶段智能电动汽车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的一个‘基本保障’。”

做长期主义与原子化能力竞争

而要如何分配这每季度30亿的研发资金,是李斌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发布会上,蔚来公布了蔚来技术全栈的12个细分领域。

从逻辑上看,这十二个领域分为横向的三电系统、智能驾驶、换电站、车手云路端一体互联、芯片为核心的硬件体系、域操作系统为核心的软件体系、制造体系;垂直向的人工智能与全球化数字运营,则是分别在以上横向领域均有贯穿。

仅从布局来看,李斌的网撒得很大。

相比之下,理想与小鹏目前尚未涉及自研电池,但蔚来的第三代电池包即将亮相;理想与小鹏在加大充电体系建设,但不涉足换电;理想与小鹏在加速自动驾驶突破,但尚不涉及芯片自研。

蔚来属于典型的“全都要”,这种作风很不“新势力”,反而与传统车企如东风、吉利、长城转向智能电动赛道的举措相类似。

为什么蔚来要把网撒这么大?

李斌直言:“我们蔚来做事可能想得比较长远一些,比较长期主义一些。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波动的世界里,长期主义确实风险变高了,回报相对要低,但是我们有自己的坚持。”

而为了实现长期主义发展,就必须要在更多的核心领域,有原子化的底层技术。

但在这个过程中,蔚来还要逐渐“提高效率、调整节奏、做好优先级。”

这也引导出蔚来为什么要搞技术的三个核心导向:企业体系运转效率提高、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体验增强和用户利益需求满足。

这同时对应蔚来的三个核业务发展方向:全球布局、智能电动汽车和用户企业。

如果再将这三个业务进一步划分,就是全球运营下的多品牌、多平台、多区域;以智能、电动、汽车为中心的产品规划;打造用户为中心的的产品、服务、社区。

而这也是理解“蔚来技术全栈”十二个技术领域的落脚点,也是理解李斌技术逻辑的真正客体。

满足用户利益与需求

在其中,用户利益需求是蔚来的技术出发点。

李斌直言:“我们的研发投入能不能给用户创造价值,能不能从用户利益出发,是我们的底层思考。”

这一表现最明显的,就体现在蔚来的智慧座舱和全景互联之上。如果用发布会上的新鲜事来介绍,就是NIO Link和NIO Phone。

在NIO Phone发布之后,很多人质疑李斌又在“不务正业、乱花钱”;也有不少声音将将NIO Phone与华为和苹果做对比,认为这是手机界的新“三足鼎立”。

但对李斌而言,NIO Phone只是提升用户用车体验的一部分,是NIO Link的物理载体。NIO Phone与NIO Link的目标,是提升用户的用车交互效率。

李斌在发布会上直言:“我们的用户需要一款与蔚来汽车无缝衔接的手机,我们要做让蔚来的汽车产品更好用的手机。”

这也是为什么蔚来要建立全景互联生态,造手机的开端——因为能解决用户的用车需求。

NIO Phone可以直接取代车钥匙(即使没电48小时也可使用);在手机上设置目的地,上车即可自动导航出发;手机复制目的地,中控屏可自动开启导航;手机拍摄,云端直接同步到车端(授权后);手机与车机可实现双屏平行运营不同APP;进入座舱,手机端线上会议自动同步到车机端……

同时,NIO Link和NIO Phone也在推进蔚来在用户服务场景和社区建设的优化。

换电站、充电桩、蔚来的线下活动等因素都将被融合到NIO Link和NIO Phone之中,为蔚来用户建立更清晰的服务和社区建设模式。

这些能力,是目前任何一款手机,都无法实现的。

李斌直言:“我们是为蔚来车主打造了一个new form……以车为中心的手机的体验。”

持续赋能产品、服务落地

打通10-15年的全生命周期

技术的提升,除了能直接满足用户的利益与需求之外。更多时候是通过赋能产品间接实现目标。

这其中,蔚来的三电系统、换电站(智慧能源)、芯片和操作系统是核心支撑。

这也基本搭建了蔚来“智能、电动、汽车”的技术底座。

通过全栈核心技术自研,蔚来要确保用户使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内,都能与时代接轨。

“我要考虑10年后的二手车、三手车的用户体验,我不光是考虑车的体验,还要考虑那个时候服务连接的体验。”李斌如此强调。

从这样一个视角去想,“蔚来底层的系统的架构,就是要不一样的。”

以蔚来换电站为例,“可充、可换、可升级”一直是蔚来换电的核心理念。蔚来在持续推出全新的标准电池包产品、900V高压控制、持续拓展换电站的数量(1850座)、推出第三代换电站。

每一次代际的交替,就是要维持与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同步并轨”,实现“可升级”的基本理念。

而要实现可升级维护,就必须获得最底层技术的控制权。挖到底,就是三电、软件、硬件。

在产品端,李斌在发布会上相继发布了首个自研激光雷达主控ASIC芯片——杨戬和首个车企自研并发布的整车全域操作系统——SkyOS·天枢。

在李斌看来,“智能电动汽车很多层面是软硬件耦合的,如果不能进行软硬件一体化的深度思考、深度优化,产品的体验不可能更好。”

这也是蔚来为什么三电系统、芯片、操作系统都要一把抓的主要原因。

技术管控成本 提升体系化效率

而除了用户与产品之外,技术的提升,实际也要拉动企业的效率升级。

这集中表现在生产制造和成本控制端。

以蔚来的电池包为例,因为自研电池包,蔚来实现了全系车型通用电池包,同时在越来越多换电站的加持下,实际选装功率更小的标准续航电池包的蔚来用户从50%提升到了90%。

这相当于节约了20%的电池生产资料。

目前,蔚来有8款在售车型。但蔚来提供了3592320组配置组合。而依靠智能制造技术升级,蔚来实现了21天订车交付的基本周期。

在近4个月内,蔚来累计推出了5款新车,这也证明蔚来的研发、供应链、制造、市场运营、用户服务的体系化机制正在打通。

“个性化能被满足、复杂性能够管理,需要的还是底层能力。”李斌如此解读。

而在成本端,在21日的座谈会上,蔚来透露之后将在每位用户的专属服务群中采用人工和AI相协同的工作模式,这将极大缓解蔚来在服务上的主要人工成本。

如果将自研芯片、三电系统等纳入其中考虑,蔚来技术全栈的核心目标还是“更省钱”。

李斌对此直言:“从长期的思考角度来讲,蔚来就是用研发换毛利。”

蔚来的技术布局,与李斌对蔚来的业务布局,实际是相通的。

从表面上看,这张网很大。但落地到实处,是为了体现在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维护产品全生命周期和提升企业体系化效率之中。

在李斌看来:“我们是这么想的,我们一直也是这样跟用户去交流的,我们也是一直按照我们想的去做的。”

这或许是一家豪华电动品牌的必由之路,只是从实际效益来看,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同时需要销量的拉升作为“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