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島蓋焚化爐 點燃鈔票燒垃圾
近来垃圾大战再起,离岛跨海运输垃圾性质特殊,澎湖红罗垃圾场堆积二万吨,今年第三度大火才刚扑灭,地方政府和议会都将焚化炉当作万灵丹。其实小琉球和马祖曾有两次自建焚化炉的失败经验,金门改采破袋检查,垃圾回收率跃居全国之冠,澎湖该走哪条路非常清楚,中央的补助态度应有明确立场。
台湾「垃圾造山运动」,供给面主因焚化炉届龄整改时段集中,加上事业废弃物占据生活垃圾的额度;需求面则是疫情期间鼓励抛弃式餐具及网购消费盛行,导致一次性垃圾大增。垃圾清运处理虽是地方自治事项,但焚化炉兴建有中央补助,环境部在跨县市调度时,应该善用垃圾回收率这项有效指标,引导地方政府在需求面从源头削减,而非供给面强调地方自主处理垃圾能力。
许多地方政客面对选票压力,不敢要求民众改变习惯。表面上好像本岛县市不愿接收离岛垃圾,实际上常因夹杂资源垃圾的比例过高被退运;其中厨余的水分和含氯塑胶,都会损害焚化炉、提高戴奥辛风险,并增加营运成本。就算强压偏乡来盖焚化炉,高比例的厨余和塑胶也会缩短昂贵机器的寿命。彻底回收和源头减量才是解方。
即便政客不在意循环和永续,经济和财政绝对是公共建设的硬道理。资源循环署评估,要避免空污又能发电来达到损益两平,最低经济规模至少每天三百吨垃圾量。澎湖日均垃圾六、七十吨,盖焚化炉等于要运三倍多垃圾来制造污染,点燃大把钞票烧垃圾实在荒谬。
金门有魄力破袋检查,回收率达七成四,所余垃圾变少,调度更容易;反观澎湖仅五成三,位居后段班。若不爱强制手段,经济诱因的垃圾费随袋征收,回收率第二高的台北市也有七成。
澎湖只要凝聚共识迈向零废弃岛的愿景,让海洋和人们恢复健康,也会吸引各国前来观摩。澎湖人曾两度公投拒绝赌场,我相信可以让澎湖湾继续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