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迪重塑李云迪
演出结束,观众起身,热烈鼓掌。
他抬头看向远方,不停点头致意,似是要将近处的欢呼和远方的掌声都认真记住。他的眼睛越来越亮,仿佛噙着泪花。
有人送了玩偶给他,是日本有名的动漫角色,台下的观众笑着说“卡哇伊”,像长辈慈爱地看着自己的孩子。
这是李云迪近期在国外演出后的一幕。
对他来说,备受乐迷喜爱,曾是家常便饭,但经历了一些事后,重返舞台,还能得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可,他内心充满感念。
如今的李云迪,似乎正在做两件事:一是向过去的自己告别,一是同过去的自己对接。
这看似互相矛盾,实际并不冲突。
他想告别的是那个把他送入风波的自己;想对接的是曾经拥有才华、受人尊敬的国际钢琴家。
在直面舞台与观众间,他寻找自己也突破自己。
01 巡演,寻找自己
10月7日,李云迪度过了自己42岁生日。
生日前两天,在东京小平的音乐会后,现场乐迷将他围聚,为他庆生,他收获到鲜花和祝福无数。李云迪于生日当天,在微博上展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
“过去的岁月里,能够得到你们关心爱护和支持,何其有幸,时时感念。在新的一岁里,希望继续把更多的经典作品带给大家,一路有你们,音色在指尖,感动在心间,风景在人间,让我们共同的音乐旅程迷人、悠长。谢谢你们。”
过去两年,李云迪持续在大洋洲、欧洲、亚洲巡演。
2023年10月28日,他的“莫扎特奏鸣曲计划”海外巡演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政厅拉开序幕。这是风波后首次正式登台。
没有预热宣传,这场音乐会显得有点冷清。当晚,观众稀稀疏疏散坐在音乐厅中。
尽管首演上座率不高,但一周后,李云迪在悉尼歌剧院的演出却异常热烈。
待大家获悉到他巡演的讯息,门票在开售之初便被抢购一空。一楼池座售罄后加开的楼座包厢,也迅速秒空。甚至,舞台背后的楼座、声学效果不佳的位置也座无虚席。
一星期内,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李云迪对此似乎多了几分平常心。
某种意义上,这虽是他重新找回自己的一次挑战——悉尼的演出,让他找回了少许的自信——但更重要的,回到舞台是因为热爱、因为音乐、因为艺术本身。
4场澳大利亚的巡演后,他又沉寂了。直到近5个月后,今年3月,他正式开启欧洲巡演之旅。这次,回到莫扎特的故乡,他把场次加到更多,也对自己要求更高,陆续在欧洲19城登台。
从德国的弗赖堡启程,到法兰克福老歌剧院、柏林爱乐音乐厅、维也纳金色大厅……巴黎香榭丽舍大剧院。这一次,除了观众的热情,他还得到了国外媒体的高度评价。
他对多声部结构的理解和旋律的艺术感知,被德国《科隆日报》赞誉为“李云迪对莫扎特的诠释中不再是浪漫主义的痕迹”,显然相较于浪漫的炫技表演,他更在乎自己对全新曲目中装饰音和音阶把控力,以及对乐曲层次结构的精准实现。
德国《柏林早报》也称赞他在柏林的演出:“在技术完美性和音色美感方面无与伦比。”
赞誉与用功随行。结束欧洲巡演,又是近5个月沉寂他才再度登台。这一次,回到亚洲,先后在日本、新加坡,上演“莫扎特奏鸣曲计划”。
从澳大利亚到德国、巴黎,再到日本、新加坡,近40000公里,约绕地球一周。李云迪用了一年,演出近30场。
显然,这样的演出频次无法和巅峰时的李云迪相比。但对于一个职业钢琴家来说,每一场演出的非机械性和音乐转瞬即逝的特点,又于无形中构成了一次次的颠覆与创新。
演出对钢琴家来说,是最好的历练。而人生阅历对钢琴家而言,则是对理解音乐、诠释艺术又一次的从心出发。
他到国外受到追捧,被国外媒体热评,人们关注更多、好奇更多的是想听听经历低谷过后,一个钢琴家的内心。
时间能够验证一切,而音乐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语言。
李云迪用对莫扎特的理解,回答了一切。
在新加坡,出现了罕见一幕:观众在中场休息后爆发出长时间掌声欢呼。
与其说,观众在表达对这位钢琴家演奏的赞赏和喜爱,不如说,是善良的人们表达内心最真诚的鼓励与对一个昔日天才的珍惜。
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李云迪:“非常用心地呈现声部线条之间的交织,以及色彩和弦在情绪铺陈中的表现力。”
李云迪无需靠巡演提升个人知名度。某种意义上,他在寻找自己。
02 曾经的辉煌
李云迪的成功,来得过早。
18岁那年,他斩获了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肖赛)第一名,并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得主。“肖赛”是世界著名钢琴比赛中含金量最高的,甚至没有之一。
“肖赛”从1927年开始,每五年举办一次。赛项的特色是,评委们会根据参赛者的实际表现来评定奖项,若他们认为某一奖项无人有足够资格获奖,便会空缺,且,不会有替补者。
李云迪的得奖之所以备受瞩目,因为,在他获奖之前,已经连续两届比赛的第一名空缺。
天才的诞生,条件有时极其苛刻,又极具戏剧性。
1990年,第12届“肖赛”没出现耀眼的新星,却开了—个先例——比赛结果没有一人令评委们满意,即使第一名空缺,也要宁缺毋滥。
令人意外的是,1995年举行的第13届肖赛,历史重演——由于参赛者水平原因,第一名再次空缺。
到了李云迪参赛的第14届,肖赛已然万众瞩目,全世界都想知道等了15年,这次第一名究竟花落谁家。
历史上,能获得“肖赛”前三的亚洲人,寥寥无几。
第一位与肖赛前三名结缘的中国人,是1955年,傅聪在第5届上荣获第三名。
二十五年后,加拿大籍越南钢琴家邓泰山在第10届肖赛上斩获第一名。这是首位获得此大奖的亚洲面孔。
李云迪打破“肖赛”十五年来无人获第一名的纪录,成为开赛73年来首位获此荣誉的中国人,他同时获得了大波兰舞曲最佳演奏奖。
更具噱头的是,李云迪在比赛期间度过了自己的18岁生日,让人们记住了这位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得主。
人们对这个东方面孔的关注和期待,超越了之前所有获奖者。
时至今日,对于一个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来说,李云迪在“肖赛”的成绩,无人能及。当时,外媒这样记录下李云迪的巅峰时刻:
“当最后一个音符的回响淹没在如潮的掌声中,观众全部起立为李云迪喝彩,评委们也十分罕见地鼓起掌。以音乐的民族著称的波兰人被这个中国男孩征服了,由23位来自世界各地音乐权威组成的评委团被他的才华征服了。”
李云迪得奖后选择留学德国继续深造,并成为首位签约全球著名古典音乐唱片厂牌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即“DG公司”)的中国钢琴家,该公司见证了整个20世纪古典音乐界及唱片业的发展。
过去很多年,李云迪在音乐界的地位难以撼动。有人说,他因“肖赛”而一夜成名。然而,正如所有优秀的钢琴家一样,李云迪那俊朗外表背后,也有无数努力和汗水。
听众可能因为一个光环被吸引目光,但持续被关注,却是一次次诠释音乐的能力和魅力。对于今天的李云迪而言,还有韧性和耐力。
钢琴家哈默林曾说:“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它能够触动人心。”
“历史上的唯一”,帮助他成了名,但不是他成功的关键。
03 至暗时刻
李云迪成名的路上,并非坦途。对于他练琴时间、演出状态等,常被媒体抓住谈资。
2013年年底,李云迪在工体举办音乐会。演出中,人们盯住了他现场演绎《野蜂飞舞》时的错误,并事后在互联网上讽为“工体杀人蜂”事件。
然而,当晚在现场,他还演奏了贝多芬奏鸣曲《热情》第三乐章,以及中国当代作曲家张朝借用京剧元素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皮黄》,却少有人关注。
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
对于“不应因一次错误就断定一个人未来会频繁犯错”,似乎不适合李云迪。人们关注他,如果他在演出中太过完美,好像就少了被关注的亮点以及谈论的必要。
还是这场音乐会,有记者采访他,“一个钢琴家为何要在工体举办音乐会?”
他回答:“可以更好普及音乐。通过自己的演奏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古典音乐;为古典音乐的推广做出贡献。”
依然,也没人关注。
实际上,他不止一次表达过此愿望。当然,还是没人关注。
这或许和李云迪的性格有关系。他不是一个善于利用媒体正确宣传自己的人。每次记者采访,来来回回,就那几句话。听上去很正确,却没有亮点,大家当然无从做文章了。
面对记者的提问,为何他不持之以恒地刻苦练琴?他引用了钢琴巨匠阿格里奇的观点来解释:即使如阿格里奇这般的艺术家,也并非每日不间断地苦练,但这并不阻碍她展现出超凡的琴技和演绎出扣人心弦的旋律。
不过,对于国内大部分记者而言,阿格里奇的名字却显得颇为陌生。鲜有人知晓这位在1965年第7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荣获桂冠的杰出艺术家,也少有人了解她是李云迪心中的偶像,以及李云迪曾被西方传媒赞誉为继阿格里奇等钢琴大师之后的“浪漫派钢琴大师的接班人”。
不仅不善于表达,后来又参加了几次综艺,就这样,他在大众心中,变成了醉心于娱乐圈、追逐灯光打在身上的明星。
在某次春晚的舞台上,他与一位男歌手同台演出,竟然选择了一架电钢琴作为他的演奏乐器,这一幕彻底打破了观众的常规预期。
后面的事,无需赘言。他每一次站在风口浪尖,都与名利场有关。然而,站得多高,跌下去的风险就有多大。
04 海外巡演受追捧背后
陷入至暗时刻,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出来。这样的例子,在娱乐圈屡见不鲜。他们是昙花一现,出现过,消失了,再不见踪影。
但李云迪毕竟不是娱乐明星。他最拿手的,不是演技、不是炒作,唯有音乐。
在李云迪被负面新闻包围时,著名钢琴家刘诗昆公开表达了对他的鼓励和支持。
刘诗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首先肯定了他的音乐才华,认为他是一个很有音乐才华的年轻人,钢琴弹得很好;同时对于李云迪所发生的事情感到痛心和遗憾。他认为李云迪本应该在音乐事业上有更高的前途,并呼吁社会应该给予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经历挫折后再出发,是一个充满勇气和决心的过程。绝非易事。
《孟子·离娄上》中有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意思是,当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时,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从自身找原因。
阳明先生对这一思想有着深刻的阐述和实践。他认为,只有修正自己的心,才能解决一切问题,克服一切困难,达到一切善,避免一切恶。
对于42岁的李云迪来说,经历人生的深山低谷后,是否真的可以——轻舟已过万重山?以及,他是否有过反省?
李云迪从未用语言或文字对此公开表达。但在他过去一年的音乐中,他似乎已经回答了。
今年4月,在欧洲巡演期间,李云迪出版了全新专辑《李云迪莫扎特奏鸣曲计划-萨尔茨堡》。
理解并能身心合一展现莫扎特音乐内涵,并不容易,尤其加入了对当今听众的理解,将古典作品的细腻和复杂性与现代感受相融合。
莫扎特作品,技术不难,但其音乐并不只是单纯、简单的;其音乐要求演奏者具备高度的技巧灵活性、音乐敏感度和表现力,能够在细微之处展现出音乐的情感和意境。同时,莫扎特的作品结构复杂、和声丰富,需要演奏者具备深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才能准确地把握音乐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
李云迪曾说:“演奏莫扎特的作品是考验钢琴家的试金石。”
这一观点无疑是他对莫扎特音乐价值的高度认可,更是他对自己技艺与素养的严格要求。
莫扎特对任何一个钢琴家来说,都是挑战。能否诠释得好,靠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内心。法国乐评网站Musikzen以《黑暗与光明并存的莫扎特》来解读李云迪新专辑的张力与创新:“李云迪在轻盈与戏剧性的张力之间自如切换,演绎充满了惊喜。录音效果也极佳,双手的每个音符清晰可辨,低音的深沉与高音的轻快交相呼应。”
而在日本巡演后,乐评人香原斗志也在《为什么云迪的莫扎特如此迷人?》一文中表示:”其明快的风格中透露着抒情性,酿造出他个人的品味。和莫扎特纯粹的古典主义相得益彰。”“这次音乐会和最新专辑相同的选曲,象征性地表达了他想要表现的莫扎特的人生以及他对莫扎特的热爱。”
有过难忘的修行之旅,对音乐的理解,李云迪有一种试图用音乐唤醒生命的心绪。其身边人也透露,为了准备这次海外巡演计划,他常常每日练琴超过6个小时,如果不练的时候,也反复听各种演奏版本,反复打磨,精益求精,寻找灵感与突破。
某种意义上,李云迪的风波“拯救”了他,至少在大众认知中,把他从耀眼犹如黑洞般的名利场拉了出来。
他少有在公共平台阐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诸如:“A大调第十一钢琴奏鸣曲K.331包括大家熟知的土耳其进行曲,演奏这首乐曲开始就需要带有优雅的像西西里亚舞蹈的韵味,声音的状态要有丰富的色彩及空间感;A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K.310被称为最难演奏的莫扎特奏鸣曲之一,准确把握其音符中的悲伤和不安感需要下一番功夫;C小调第三钢琴幻想曲K.475的浪漫歌剧式的表达以及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K.457那贝多芬风格一样的戏剧对比性,都让我对莫扎特音乐的纯净性、复杂性和人性化极度着迷。”
很少见知名钢琴家对音乐作品有如此细致的描述。何况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包罗万象,既有浓郁的古典传统同时又兼具一定的浪漫派的丰富感情;更何况莫扎特并不是他最最熟悉的肖邦。
巡演对李云迪是新的开始。他能在国外开启巡演之旅,用莫扎特的曲子,获得了更进一步的艺术生命;同时,也找回了曾经对音乐执着热爱的自己。
对于李云迪海外受追捧的原因,众说纷纭。但真正让他再次备受关注的根本原因,与明星光环等毫不相关。
《中庸》有言:“诚则明,明则诚。”唯有真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才能突破与外界的屏障。
过往风波,令李云迪隐身于喧嚣的娱乐圈,潜心琴技,不断精进。
巡演过程中,李云迪越发感受到钢琴演奏不能只是为了效果而效果,“只求制造出大众直观能感受到的声音的强与弱,快与慢这种简单直白的演奏方式,而需要更为精细的对音色的极度追求、对呼吸的完全掌控以及力求在音乐的张力表现上做到高度专注,这样方能在最终达到人琴合一的极致状态”。
带着这样的演奏追求,每一场音乐会,他都仔细在场地一遍又一遍彩排,调整钢琴舞台位置,寻找最佳音色,力求完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分耕耘十分收获。
李云迪曾写道:“不仅因为德国、奥地利等多家欧洲媒体的权威乐评对音乐会不吝给予了很高的专业评价,也不仅因为得到了热烈的掌声,更重要的是再次在莫扎特曾经生活和创作的土地上挑战自己,在高水准的中外听众面前追求自己理想的演奏状态,这样的挑战和追求是我此次巡演的最大收获。”
对于李云迪,乐迷其实一直是赏识的,而且,没了八卦环绕,人们更能看清他的音乐价值,媒体也会更关注他在音乐上的贡献。
沉寂的岁月里,李云迪回应外界的只有音乐。
回到音乐的本质,抛开外界纷扰,才是李云迪能够被认可的主要原因。
6月23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与李云迪罕见同框引发热议。
05 尾声
今年5月,在李云迪刚刚结束欧洲巡演之际,「文娱春秋」曾撰写《李云迪海外求生记》一文。那篇文章主旨是反思李云迪的音乐生涯,却引发不少网友的正向反馈,因而,「文娱春秋」持续追踪着他的信息。我们发现,在网络上仍旧挥之不去的嘲笑质疑声中,也在巡演时乐迷和观众坚定的鲜花掌声中,如今的李云迪,已渐渐不是曾经身陷内娱喧嚣的李云迪。
同样是5月,在德国不莱梅Glock音乐厅的舞台上,随着李云迪的双手缓缓从黑白琴键上抬起,最后一个音符逐渐消失在大厅中,喝彩响起来,望着台下热情的乐迷,两个月来的一幕幕又伴随着莫扎特的音乐重新在他脑海浮现。
音乐,这位无言的旅伴,教会了他寻找自己甚至突破自己,亦教会了他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
每次掌声响起来,对李云迪而言,“心更明白,星夜兼程虽已结束,但是通向钢琴艺术万神殿的道路没有尽头,有大家期许满满一路相伴,不离和不弃,云迪会低吟浅唱砥砺前行,一直在路上。”
他还曾引用德国文学大家赫尔曼•黑塞的两句话与乐迷共勉,“世界永远绽放着灿烂的笑容,生命永远演奏着音乐”“所谓幸福,就是指拥有希望”。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有句名言——“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对李云迪而言,他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成为一个世界音乐使者,为人们普及好的音乐。
就如多年前在工体接受采访时,他曾回答的那样:“通过自己的演奏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古典音乐;为古典音乐的推广做出贡献。”
不知这一次,他能否被听到?
在海外巡演中,除了莫扎特,李云迪的保留曲目还有中国作品《黄河颂》《彩云追月》。他曾感慨:“音乐会成功演出之后,《黄河颂》以及《彩云追月》的加演则更是西方的古典和韵味遇到了东方的情怀和浪漫。”
他变了,却依然未变;泥沙俱下后的铅华洗净,他有了更多一层升华。
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它能触动人心。这种语言,李云迪终于学会了用它表达自己。
拳拳赤子心,昭然若现。
撰稿 | 康妮
策划|文娱春秋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