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卡中心:2023年诈欺通报金额冲破32亿元 年增47.4%
国内发卡机构诈欺通报趋势。 图/联卡中心提供
联合信用卡处理中心统计出炉,2023年国内发卡机构诈欺通报金额达32亿9,816万元,相较2022年22亿3,823万元,增加10亿5,993万元,年增率达47.4%,呈现增长趋势,续创历史新高。
联卡中心指出,发卡机构面对诈欺威胁的压力显著增加,在国人刷卡交易金额屡创新高纪录的同时,该项诈欺通报金额亦同步增加。不过,依据国际卡组织的相关规定,通报金额不等同于发卡机构的损失金额,所以不一定等同于持卡消费者的损失金额。
其中,从通报诈欺金额总数的增加,意谓着如何建立信用卡交易环境的安全须待共同努力,尤以持卡人更需留意自身信用卡的交易安全并且及时主张自己权益,供发卡机构可针对违反信用卡规范的交易进行扣款,以维护自身权益。
此外,对于非面对面的交易类型,包括国内、国外知名平台的交易通路都不可掉以轻心,务必确认交易通路的安全性与消费者保护政策是否周全,才可以避免可能的损失及不必要的困扰。
联卡中心分析,自2020年疫情爆发后,非面对面交易已成为交易主流,而且在疫情过后,似有「回不去了」的趋势,国人愈来愈习惯非面对面的信用卡交易型态,也因为交易金额增加,直接造成非面对面交易诈欺通报的态样居高不下。
联卡中心大数据统计资料显示,2023年「非面对面诈欺」类型通报金额占98.3%,其他类型比例皆未超过1%。盗刷通路主要集中于跨境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如Google、Apple、Facebook等。
此外,2023年亦发生多起国内百货公司APP绑卡盗刷案例,不法集团利用钓鱼简讯诱导消费者点击骗取卡号资讯绑卡交易盗刷,间接影响去年诈欺通报金额增加。
针对绑卡盗刷的新诈欺形态,银行公会去年召集国内发卡行,颁布绑卡的身分确认机制,要求发卡行处理行动装置绑定信用卡时,需再验证持卡人手机号码、绑定完成的提醒通知等方式来防堵诈欺交易。
经由发卡机构积极处理并加强交易验证、特约商店强化APP安全管理等多重管控措施之下,该项特殊案件风波,今年似已渐渐平息。
联卡中心强调,为避免其他通路类似案例的攻击,今年对于EC特约商店所提供未经有效验证的会员交易,其资讯安全要求仍有加强管控的必要。
为能保护人民财产安全,联卡中心将持续与产业同业与司法警政单位合作联防,持续强化管控国内信用卡诈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