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把握非遗传承的时代取舍

文 | 金沙人

非遗于城市是文脉流韵,于市民是精神家园,于游客是形象窗口,于发展是文化力量,加大非遗保护传承研究已成为全社会强烈共识。

非遗保护传承的成效有目共睹。文化生态持续涵养,让非遗逐步恢复发展内生动力。文化政策精准供给,为非遗提供了广阔发展舞台。社会氛围日益浓厚,使非遗传承人挺直腰杆勇往直前。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些非遗进退失据,举步维艰,急需更有力的思想引领。

非遗赖以生存的环境说变就变。科技创新、产业变革日新月异,特别是人工智能(AI)的广泛应用,让脱胎于农耕文明的非遗面临考验。城市化、国际化、工业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打一声招呼就来了,老手艺人一下被打懵,手忙脚乱,难以融入。消费需求变了,年轻人追求时尚,老年人讲求实用,农村人注重经济实惠,城市人要求方便快捷,抱残守缺地自以为是,只能是自绝于时代。生产手段变了,纯手工越来越稀罕,人工智能技术势不可当,高成本低效率的竞争缺陷与日俱增,消极应付等待只有被淘汰。家庭生活变了,城市公寓房使装饰日益科技化、智能化,家庭小型化使风俗人情悄然发生变化,生活快节奏使契约变成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血缘、地缘关系演变成熟悉的陌生人关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非遗传承人肩负文化传承的使命,手握安身立命的手艺,面对席卷而来的科技浪潮,适者生存的危机感倒逼他们寻找解难之道。他们深知顺时应势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根本大计,唯有改革创新才能保住手艺,端稳饭碗。抱残守缺,拒绝变革,丢掉的不只是饭碗,而且是文化传承的大业。谁也不想老手艺在自己手上失传,谁也不能指望不经过变革就能轻松闯关。精明的非遗传承人审时度势,创意创新创造,练就他们攻坚克难的看家本领。守正创新,使出杀手锏,不甘束手就擒,主动以命相搏,抓住难得机遇,撑杆一跳,破茧成蝶,实现新生。

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就说地方戏吧,几年前,不少非遗传承人利用抖音短视频传授技艺,传播戏剧。说唱艺术更是天天更新,常有妙趣横生的新段子,令人开怀大笑。不少非遗传承人成了网红,一些地方戏、脱口秀、老手艺因此活了下来。网络成为非遗传承新阵地,而这一触电上网的新变化,正是非遗传承中需要着力反映的,留下这些客观反映、深刻剖析,非遗著史就有了大量客观可靠材料做参考。

再如创意设计的导入,这是让年轻人喜欢非遗的重要入口。非遗传承人深谙此道,传统手艺因创意设计的融入,旧貌换新颜,身价陡增。到历史街区非遗集市去看看,那些琳琅满目的非遗产品,既有丰富多彩的参与互动,又有时尚网红的市场卖点,更不失本真的原汁原味,再次印证生产是最好的保护、买卖是最好的传承。对这些运用创意设计让非遗艰难突围的新变化,应有精彩故事去书写这一时代之变。

以上说的仅是皮毛,忠实记录、认真研究非遗传承,需要理念新,头脑活,眼睛亮,手脚勤,知道轻重,懂得取舍,去伪存真,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大背景下,与非遗同行,客观冷静,见微知著,既总结成功经验,也记下艰难突围,更留住消逝的背影,客观记录以变应变的历程。这需要研究者脚踏实地,坚持问题导向,回应时代关切,把握发展规律,少一点哗众取宠的浮躁,多一点务实管用的理性,在人云亦云中保持定力,在众说纷纭中力排众议,把问题找准,将症结想透,使对策有效,力求经世致用。

(作者为扬州大学文学院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