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进校园 入社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游园会上,手撕画表演吸引了孩子们好奇的目光。 本报记者 赵立荣

黄草皮拍水、将其拧圆,经纬交错编织成篱笆花型,一个精美的草编杯套初现雏形……在昨天举行的“上海市小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游园会”上,徐行小学“巧手囡”草编社团成员——五年级学生张婷娴熟的技艺吸引诸多游客驻足。徐行草编作为一种民间艺术,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遗校园十佳传习基地”之一,徐行小学还签订了传承意向书,让更多人走进传统文化。

10所学校入选

襄阳公园的游园会现场园南中学洛川学校、廊下小学、建设中学等10所学校被评为“非遗进校园十佳传习基地”。

徐行小学的展台旁,学生们现场编织着草筐草篓等,展台上则摆放了形式各异的草编作品。学生们用黄草染色后编织的杯垫、杯套等实用工艺品,成为游客们爱不释手的物件。三新学校展示了顾绣作品,绣品上生动典雅的花卉、充满朝气卡通形象让游客们叹为观止。普陀区洛川学校学生的沪剧表演、浦东新区石笋中学学生的锣鼓书演出、青浦区松泽学校学生的田山歌演唱、崇明县建设中学学生扁担戏表演,让游园活动精彩纷呈。

记者了解到,上海历来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本市“非遗进校园十佳传习基地”学校都开设了与传统文化特色相关的课程,很多还编写了校本教材,配备了带教教师,有些则请来了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课堂开展教学。

江南丝竹进课堂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小学自2010年起,就将江南丝竹课程正式纳入课程总计划。目前,一年级拓展课中有古筝和二胡演奏,二年级开设了笛子演奏课程,采用学校组织、免费授课的形式向所有学生普及江南丝竹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组建了“丝竹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除了向全体一二年级学生普及技能传授外,学校还组织教师梳理相关史料,编写校本教材,在全校范围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学校还建设了“江南丝竹展示馆”,将其作为传播保护非遗文化的课堂。

杨浦区东辽阳中学将麦秆画引入校本课程,邀请该区非物质文化遗传麦秆画传承人陈奇荣为课程指导老师,每周对预备班学生进行麦秆画制作培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

徐行小学则按年级编制了以黄草编织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校本教材——《黄草编织》《徐行黄草编织艺术史料》《黄草编织艺术》。自2006年起,该校陆续建立了草编作品陈列室、草编磨具陈列室、草编工艺动态展示室和草编博物馆。迄今已吸引校内外5500名学生前来参观学习和近600名社会各界人士慕名前来。徐行小学副校长陈莉介绍,学校将草编文化引入校园,开设了基础班和提高班,其中基础班是学生全部参与,分年级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为了让更多男生也参与进来,学校还将黄草编织与科技特色结合,租下了徐行村附近的一亩地,聘请农艺师教学生种植黄草,通过播种、种植、保管、晾晒、染色等多道工序,让学生更立体地了解这一非遗文化。

学校社区“联动”

“接下去,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让草编文化走出校园,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陈莉告诉记者,今年暑假的未成年人暑期特色活动中,该校开设的草编专场几乎场场爆满,甚至有张家港的学生慕名前来学草编。未来,学校还将牵手10所学校和一个社区,让更多的学生走近“徐行草编”。

据悉,大多数项目都由非遗传承人与学校、非遗十佳基地与学校、与社区现场签订传承意向书。如请非遗传承人、专家进校园授课传艺,为丰富学校社团生活服务,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习得技艺技能、了解文化传统的学生则成了非遗文化代际传承的保障,促进非遗文化进校园常态化建设,形成由促进一个基地学校要带动10所学校,联动一个社区,并有一个专业团队支撑的工作机制。

为了增加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记者了解到,诸多学校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探索新时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如徐行小学尝试了草编壁画的制作;三新学校则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元素融入传统顾绣之中;石笋中学则积极创新锣鼓书曲目,已完成十多首自创曲目。在上海,市、区联合,课内、课外联动,教育内容层次递进,教育资源与社会文化资源整合的活动体系,已成为引导青少年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保障。(记者 钱钰